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失街亭》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失街亭,誰之過?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少人認為是馬謖的自高自大而又不聽人勸,導致痛失了街亭。而我認為完全是諸葛亮的一個字使街亭落入司馬懿之手的。
文本曰:孔明聞聽孟達被殺,司馬懿同張頜領(lǐng)兵出關(guān),來拒蜀軍,且料定“今司馬懿出關(guān),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可知街亭雖小,戰(zhàn)略意義甚重。用孔明的話說就是:“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眴栴}的嚴肅性可以想象了,發(fā)此千斤重擔,在蜀國能擔當?shù)闷鸬娜耸乔缚蓴?shù)的?。【烤褂谜l?孔明發(fā)話了,“誰敢引兵去守街亭?”這不免讓人一怔,何為“敢”?在古漢語中,敢不就是勇敢,敢于嗎?至于它的其它義項,根本不合這個語境。很顯然,諸葛先生問的就是:“誰敢引兵去守街亭?”這么重要的地方啊,是找“能守的人”“可守的人”還是“敢守的人”???我們細細推敲一下后,就不能否認正是這一“敢”字,給馬謖此類人提供了犯錯的機會?。?/p>
先帝曾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笨神R謖畢竟是諸葛的同鄉(xiāng)、好友,用馬謖的話是:“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庇弥T葛的話是:“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笨梢妰扇岁P(guān)系的親密程度,偏偏這馬謖所缺甚多,惟獨不缺勇氣,聽他的話吧,“休道司馬懿、張頜,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痹倏春竺嫠诠律缴显?,并且公然向司馬懿挑釁,譏笑說:“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至此,一個紙上談兵、目中無人、胸無城府、剛愎自用的庸夫形象馬上躍然紙上,他的這種勇恐怕只能算匹夫之勇了。
從另一方面講,也正是這一個“敢”字,讓許多有謀有勇的將士望而卻步,面對這艱巨的任務,眾人還在思謀、權(quán)衡、掂量中,諸葛亮也還“言未畢”,可馬謖已經(jīng)等不及地跳出來了,而且還立馬與丞相立了軍令狀,鑒于此人與丞相的特殊關(guān)系,眾將士即便明知他不是那塊料,又怎能反對?何況連一向小心謹慎、足智多謀的諸葛先生都答應了,大家也只有服從組織安排的份了,沒看到魏延剛才不就碰了一鼻子灰了嗎?所以,街亭豈有不失之理?難道不是一字失街亭嗎?
作者系湖北鄖縣一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