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踏道古 茶香溢城

        2006-04-29 00:00:00李雨霖
        云南畫報 2006年2期

        一個23歲的四川青年,于1927年走在我們面前的這條道路上,他跟隨著走夷方的馬幫,作為一個掃馬糞的小伙計,開始了他的漂泊之旅。若干年以后,這個青年寫下了上面這句話,為他的這段旅程,也為在這條路上走過的每一個人。

        對我們來說,幾十年前所發(fā)生的一切都已經(jīng)太遙遠。路已經(jīng)不見了,也許那殘留在騾馬萎坡上的馬蹄印能勾起一絲對舊日的回憶,但歲月總是被泥土雜草所覆蓋;橋也已經(jīng)不見了,那些巨大的水庫把懸崖上的牛鼻子洞深深淹沒,而拆卸下來的鐵鏈被藏在鳳慶縣城的某一個角落,成為了文物;魯史鎮(zhèn)還在瀾滄江與黑惠江之間的山梁上,古老和滄桑正被現(xiàn)代化的大潮所沖擊,雖然種種文化還在頑強地存在,但逝去的時光很難再回頭,最后就成為《徐霞客游記》、《南行記》中的記載,或者現(xiàn)代某部紀錄片中的鏡頭。

        順下線、青龍橋、魯史鎮(zhèn)和犀牛街,這些現(xiàn)代人幾乎都不知道的地名為我們講述著茶馬古道的故事,“趕起百十匹騾子,馱上百十斤馱子,翻過百十個梁子,換回百十樣貨子,填飽干癟癟的肚子,狂歡一陣子?!边@些古老的馬幫之歌早已沒有人唱了,只剩下一些鳳慶七八十歲的老人還依稀記得它的內(nèi)容。

        時間只要倒回去幾十年,就能夠看見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故事。這條古道的真正消亡是1983年,從鳳慶通往魯史公路跨越瀾滄江的漭街渡大橋通車了,汽車可以無阻地駛?cè)朐?jīng)的古道重鎮(zhèn)魯史,自然,居住在瀾滄江與黑惠江之間的人們賴以生存了千年的古道、索橋、竹筏、騾馬等等都成為了歷史。而50年前,鳳慶縣城就有了公路,馳名中外的“滇紅”,制作沱茶的臨滄大葉茶就遠離了這條古道,繁榮一時的魯史從“小上?!弊兂闪艘粋€普通的鄉(xiāng)鎮(zhèn),漸漸被遺忘在群山的深處。

        順下線

        從鳳慶縣城出發(fā),經(jīng)小灣鎮(zhèn)的新村,過青龍橋,上騾馬萎坡,到金雞村、魯史鎮(zhèn),最后從犀牛渡越黑惠江,進入巍山縣。另一條路是從縣城出發(fā),經(jīng)營盤鎮(zhèn),進入鎮(zhèn)康縣,從南傘或者孟定進入緬甸。兩條路連接起來,就是當時的一條國際通道,所以又有人稱這條蹈為貢道,就是東南亞小國向當時的中國封建王朝進貢之路,魯史鎮(zhèn)的曹現(xiàn)舟老師說,魯史有個地方叫象腳井,相傳就是緬甸進貢的大象走到那里要吃水,一腳踩出來井水而得名。這條路也是官道,因為歷代官員到鳳慶任職都要沿著這條路來,鳳慶城北有望城坡,過去建有接官亭,在亭里飲一杯鳳慶父老敬的清茶,就算接任了。這條路還是一條文化之路,茶口十馱出去,不僅僅是帶來財富,還有中原內(nèi)地的文化沿著這條路涌入了瀾滄江以西的邊地,而西方文化也從緬甸進入與之接壤的這片土地,從鳳慶文廟里走出一個個舉人進士、文官武將、學者書生,把南蠻不毛之地變成了文獻名邦。

        這條路沒有名字,如果要起一個名字的話就叫“順下線”——順寧至下關(guān)。作為整個臨滄地區(qū)以及緬甸通往昆明乃至中國內(nèi)地的主要通道,注定了它有一個不平凡的經(jīng)歷,一個千年不衰的悠久歷史。包括鳳慶在內(nèi)的臨滄地區(qū)是云南茶葉的主產(chǎn)區(qū),自古以來就以產(chǎn)茶聞名天下,后來鳳慶茶廠創(chuàng)制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滇紅”茶,一馱馱茶葉被川流不息的馬幫沿著這條路馱往下關(guān)、馱往昆明、馱往西藏、香港,于是后人就把這條路歸入茶馬古道,稱為“茶馬古道鳳慶段”。

        從前,每到清明前后,鳳慶盛大的春茶會就開始了。這時,來自下關(guān)、巍山、麗江,甚至西藏的茶商就進駐順寧府收購毛茶,接著數(shù)十隊馬幫上千匹騾馬就在順下線上絡(luò)繹不絕,為各地茶商運輸茶葉。曹現(xiàn)舟老師說:“二十世紀上半葉是這條道最鼎盛的時候,特別是三十年代每天經(jīng)過的騾馬有八九百匹。主要是馱茶出去,從下關(guān)馱鹽和日用品回來,抗戰(zhàn)時期軍需物品的量也很大。

        解放前,每年由這條古道運出去的曬青毛茶不下3萬擔。1928年,大理喜洲著名的大商人嚴子楨創(chuàng)立了“永昌祥”商號,生產(chǎn)沱茶。當時沱茶的主要原料曬青毛茶全部來自于鳳慶和雙江縣,于是他在鳳慶設(shè)立了分號,壟斷了一半以上的毛茶。1932年以后又相繼有福利和、福協(xié)和、福春和等20余家茶葉商號在鳳慶開設(shè)。如此眾多的茶商涌入,自然使順下線熱鬧起來,沿途的馬站靠著接待馬幫商旅,也隨之形成集市,變得繁榮起來。1939年,滇紅茶由順寧茶廠60匹騾馬的馬幫馱著,沿著順下線,到下關(guān),再由汽車運往昆明,調(diào)轉(zhuǎn)廣州口岸出關(guān)到香港富華公司售于倫敦茶市,每磅賣到800便士,震驚中外。也就是從這一年起,隨著“滇紅”從順下線走出鳳慶,鳳慶就有了一個新的稱滑——“滇紅茶鄉(xiāng)”。對順下線來說,茶馬古道副其實,整個縣的經(jīng)濟文化全部依托著這條路,真正的茶葉之路。

        青龍橋

        “江上橫著鐵鏈作成的索橋,巨蟒似的,現(xiàn)出頑強古怪的樣子,終于漸漸吞蝕在夜色中了。

        橋下兇惡的江水,在黑暗中奔騰著,咆哮著,發(fā)怒地沖打巖石,激起嚇人的巨響。

        兩岸蠻野的山峰,好象也在怕著腳下的奔流,無法避開一樣,都把頭盡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際。

        夏天的山中之夜,陰郁、寒冷、怕人。

        橋頭的神祠,破敗而荒涼。顯然已給人類忘記了,遺棄了,孤零零地躺著,只有山風、江流送著它的余年。妖在艾蕪先生的《南行記》中,唯有青龍橋經(jīng)得起這樣的描寫。橋建于1761年,橋全長93.52米,寬3米,橋身距江面高15.64米,橋體由16根鐵索構(gòu)成,每根鐵索長120米,上鋪木板,兩端各有橋亭5間,造橋用了整整5年時間。

        青龍橋有三奇,第一是固定鐵索別開蹊徑,先在江崖上鑿一U型的“牛鼻子”巖洞,將鐵匠手工鍛造而成的16股鐵索穿洞而過,再以石墩高高托起,橫過江面,此洞在橋梁建筑史上價值獨特,這是“牛鼻子洞”之奇;第二是青龍橋16股鐵索,14股在下,2股在上,分布兩側(cè),整個橋面江心高、兩端低,狀如飛虹,這是“高橋飛虹”之奇;第三是青龍橋兩端建有橋廊、橋樓,廊、樓相連,白墻青瓦、飛檐翹角,廊可供行人休憩避雨、憑欄遠眺瀾滄江風光,樓可令過客住宿,而兩岸驛路相接,樓門暮閉晨開,更有一夫當江、萬夫莫開之勢,自成 “橋樓江關(guān)”之奇。

        這座中國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是內(nèi)地進入云南臨滄的必經(jīng)之道。它曾經(jīng)十余次被毀,十余次重建。橋頭上有一幅對聯(lián),“是幾時混沌鑿開,鐵索連環(huán),萬壑千峰通鳥道;將半壁河山撐住,金湯鞏固,蠻煙瘴雨落虹流?!睂戇@幅對聯(lián)的人可能沒有想到,在抗戰(zhàn)期間,當時10萬中國軍隊防守怒江,糧食彈藥、軍需物資,不少都經(jīng)青龍橋南下運輸。日寇多次派飛機轟炸青龍橋,由于青龍橋兩岸奇峰聳峙,地勢險要,敵機無法俯沖,陰謀從未得逞。這時的青龍橋真正起到了撐住半壁河山的作用,為抗戰(zhàn)勝利立下赫赫功勞。

        我從未見過青龍橋,因為它已經(jīng)不在了。這座瀾滄江上古老而龐大的工程,已經(jīng)讓位于現(xiàn)代的更為龐大的工程——小灣電站。2004年,橋被整體拆除,包括橋頭的石刻、建筑都完好地運往鳳慶縣城,等待重新易地組裝。

        在艾蕪先生的漂泊旅程中,他所經(jīng)過的地方有大江、峽谷和鐵索橋的只有瀾滄江與青龍橋這一處,雖然他在《南行記》中并未點出這些地名。艾蕪先生寫了幾個生活在這條路上的山賊,小說中的主人公和山賊們一起度過了難忘的時光,他們居住在應(yīng)該就是青龍橋的橋頭廊樓里,那個“遠山那邊的市集”大概就星魯史了。

        魯史鎮(zhèn)

        公元1639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一個陰云密布的中秋夜,云南瀾滄江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子,風塵仆仆走來一個曬得黝黑的書生。他登上長長的樓梯街,徘徊良久,大概是漆黑的夜空讓他郁悶,書生一聲嘆息,尋燈光進客棧,日記末記便早早睡下。

        第二天,這個書生在日記里補記到:“躡崗頭,有百家倚崗而居,是為阿魯司……是夜為中秋,余先在順寧買胡餅一圓,懷之為看月具,而月為云掩,竟臥?!边@位名叫徐霞客的書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阿魯司這個山間小鎮(zhèn)的人們也不會想到這個操著江浙口音的人會為他們在歷史上記下一筆。匆忙趕路的徐霞客也沒有記下這個不起眼的小鎮(zhèn)的繁忙,他也不會想到100多年以后在他膽戰(zhàn)心,晾過江的地方會建起一座鐵索橋,使他日記里描繪的那條古驛道成為日后聞名的茶馬古道,這個深山里的小鎮(zhèn)也因此而,忙碌。

        1598年,設(shè)阿魯巡檢司,簡稱阿魯司,后來就變成了魯史。我們來到這個小鎮(zhèn)的時候是正月,天氣也不太好,看不見月亮,居住著800多戶人家的老街里很寂靜,沒有路燈,我們只好打消了夜探古鎮(zhèn)的念頭,在鎮(zhèn)黨委書記家喝了幾杯茶,竟臥。

        魯史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飲食很有特色,味道也很好。所有的菜品首先是做得精致,即便是小餐館里的也像城市大飯店做的,一種很有飲食文化的氣氛;其次又有鄉(xiāng)村的新鮮,各種生態(tài)的原料,像蔬菜都是剛從地里采回來的,綠得令人陶醉;還有就是當?shù)氐奶厣〕裕裁闯舳垢?、泡肝、火腿,以及醬油、咸菜,味道都很不錯。

        65歲的曹現(xiàn)舟老師是魯史鎮(zhèn)活的字典,他主編了《魯史鎮(zhèn)志》。他說:隨著瀾滄江青龍橋的建成,交通條件改善,商旅與日俱增,魯史也隨之成為順寧、云州(云縣)、緬寧(臨滄)、耿馬、鎮(zhèn)康乃至緬甸,通往蒙化、下關(guān)、省城昆明以及中原地區(qū)的重要住宿驛站。上世紀三十年代期間,魯史已成為順寧、昌寧、永平、蒙化四縣的商品交易中心,內(nèi)地的商號隨之而來開設(shè)分支機構(gòu),發(fā)展紡織、印染、建筑、皮革、茶葉煙草、食品加工等手工業(yè),產(chǎn)品不僅在本地銷售,還銷往鄰縣。這一時期,飲食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非???,逐步形成了博采內(nèi)地江浙、川廣飲食之長的魯史飲食文化。全鎮(zhèn)以四方街為集鎮(zhèn)經(jīng)緯線的中心點,呈圓狀分布。民居多樣,有大理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風格,也有北方四合院和江浙民居貓弓式防火墻設(shè)計,融合了各地的特點,是滇西地區(qū)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筑群。歷史上這里鋪面鱗次櫛比,開馬店、賣馬料的人家很多,還有打鐵的、釀酒的、染布的、裁縫的、照相的、壓面的、熬醬油的,酒館、茶樓、旅店、戲樓、賭場應(yīng)有盡有,還有本地和外地客商開的大商號,基本上是一個以商業(yè)、服務(wù)業(yè)和手工業(yè)為主的小城鎮(zhèn)。平時街上有20%的人是大理、四川等外地人,來往客商很多,成立了西蜀會館、川黔會館、大理會館,故被稱為“小上?!?。魯史富裕的家族都是趕馬經(jīng)商起家的,過去有樂家的銀子、鄭家的牌子、黃家的碼子、字家的谷子的說法。

        雖然在50年前,魯史就隱沒于大山的深處,再不是那個八方輻輳的“小上?!?,但既然曾經(jīng)做過“上?!?,那種曾經(jīng)闊過的氣韻卻在鄉(xiāng)民的骨子里若隱若現(xiàn)。不僅僅是飲食,在老街上,在那些高門大宅的某個角落,在青石板路上的馬蹄窩里,甚至在人們的眼神中,總讓我們感到這里的與眾不同。3米多寬的青石板路,由南向北把古鎮(zhèn)一分為二,道路兩旁,一座座土木院落雜沓交織,相銜相擁自成一格,濃厚的舊時光的氣息和濃厚的人間煙火味彌漫在古鎮(zhèn)的每一個角落,隨時都能讓人感觸到古鎮(zhèn)所歷經(jīng)的那種滄桑和久遠。推開一戶人家的大門,院里整整潔潔,種滿花草,兩個老人坐在檐下做麻花,這麻花不是大麻花,而是小的,做了許多,顯然星要賣的。驀然抬頭,正房中懸掛著“進士”的牌匾。土坯墻的夾縫中,能看到精美的龍頭木雕。大水井旁早已人煙冷落,石獅子用冷漠的目光看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而大青樹下的大馬店無影無蹤,變成了一幢嶄新的教學樓,旁邊只有一群孩子在捂著耳朵等待爆米花的聲響。滄海桑田,歲月總讓人感到許多的無奈,魯史在歲月中流逝。古鎮(zhèn)剎時在我們的眼里充滿了生命的光芒,即使它已經(jīng)衰老,仍像河流一般永不停息。

        大茶商

        正午的魯史,太陽從逼仄的房屋縫隙中照下來,青石板透亮得似乎可以映出人影。老街上來往的人不多,只有幾個孩子在游戲著。

        77歲的駱為付老人坐在他的“俊德昌”藥店里看報紙,對我們進去初時有些驚奇,這時有婦女來買藥,趁他賣藥的當口,我打量著這個狹長的小店,靠街面只有一米見方的門臉,里面卻有四五米,柜臺一直延伸進去,各種中西藥材整齊的擺放著。最里面的墻壁上掛著一幅照片,一個穿著長衫,頭戴瓜皮帽,典型的解放前的鄉(xiāng)村紳士打扮的中年人。老人看我注視著照片,他說:“這是我的父親?!?/p>

        他的父親在魯史稱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名叫駱英才,是“俊德昌”商號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魯史第一個規(guī)?;N茶、制茶的商人。駱家的第一代是駱德壽,也就是駱英才的父親,民國初年,他挑著擔子,從四川家鄉(xiāng)出發(fā)沿著古道一路販賣小百貨,某一天就走到了魯史鎮(zhèn),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許是覺得這里生意好做口巴,就留在了這里,安家落戶。

        “駱英才,生于1885年,為人勤奮儉樸,重信譽,有經(jīng)營管理頭腦。”這呈后人對他的評價。他從開茶館,賣零雜貨,經(jīng)營馬幫糧料,辦煙絲加工,制醬油等加工小作坊起家,省吃儉用,到了1923年,在魯史開設(shè)了“俊德昌”商號。1931年,駱英才在魯史第一個開始規(guī)?;l(fā)展茶葉,置買荒山,種植茶葉100多畝,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發(fā)展到400多畝,從茶葉種植、初制加工,到產(chǎn)品直銷下關(guān)、昆明等地,形成一條龍生產(chǎn),他的茶場在魯史榿木林,有初制力口工房兩間,曬場100多平方米,生產(chǎn)曬青茶,常年雇工10余人,季節(jié)性雇工上百人,茶場還兼種土靛葉,嫁接泡核桃和其他林果。在他的推動下,魯史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發(fā)展茶葉的高潮。

        駱為付老人說:“‘俊德昌’有三大支柱:茶葉、煙絲、醬油,其他還經(jīng)營大米、蠶豆、火腿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最主要的是經(jīng)營茶葉,家里有四五百畝茶地,在我印象里,春、夏、秋每季產(chǎn)的茶都有150多馱,每馱在180斤,自己家有9匹騾子,一般都是請巍山馬幫來馱,運費是40元每馱。茶葉一般是馱到下關(guān),一馱可以賣100元左右。我當時讀書,很少操心家里的生意,只跟著馬幫去過一次下關(guān),平時都是商號的掌柜叫李向陽的負責。”

        駱家的茶場還被日本飛機轟炸過一次,那是在1941年6月,日寇6架轟炸機轟炸青龍橋。恰逢駱家的茶場正在燒草,煙霧騰空,大概日寇以為下面是個工廠,就投了彈,駱為付老人當時也在場,小孩子跑得,陜,幸免于難。

        在古鎮(zhèn)里我們偶然走進一處滄桑而不失富麗的大宅院,里面的樓居然有3層,在傳統(tǒng)的院落中是很少見的。問了一下,里面的住戶記“這房子原先是駱英才家的,土改時分了?!蔽夜室鈫柫艘痪洌骸澳敲瘩樇业娜四?”他們說:“在街上開藥店,照樣賺錢?!?/p>

        馬鍋頭

        在茶馬古道上,最多的應(yīng)該是趕馬人,領(lǐng)隊的叫馬鍋頭,但隨著時光的流逝,真正意義上的趕馬人卻很難找到了。

        曹光興老人的家不在魯史古鎮(zhèn)里,而在旁邊的一個小山村,粉紅色的桃花掩映著村落。曹老74歲,年輕力壯的時候,是一個在順下線上討生活的趕馬人。

        曹老在家里的走廊下燃起火盆,他用著名的“百抖茶”招待我們,一面飲茶,一面給我們講述那些陳年舊事。他說:“我1956年以后就沒有趕馬了,整整50年?!辈芾馅s馬的時間并不長,解放前是為順寧茶廠馱“滇紅”茶。他說:“紅茶的包裝是用木箱,這種木箱是用青木樹推成薄板做成的四方形的木箱,長寬都是二尺七,茶裝進去以后,木箱外面還要用棕皮包裹,最后上馱子,每馱兩箱,一般一馱的重量是196市斤。只馱到下關(guān),就可以轉(zhuǎn)汽車運走了?!?/p>

        1950年,為了支援解放西藏,鳳慶縣征集了100萬公斤糧食,茶廠緊急趕制了茶膏2600市斤,沱茶1119市擔。調(diào)集了30000人,5000匹馱馬、馱牛搶運物資到巍山。這時,年輕的曹光興作為魯史的代表之一到鳳慶參加了全縣馬幫代表大會,回來以后,就開始組織集體馬幫,投身到物資搶運工作中去,成為了馬鍋頭。此后的6年,是他馬鍋頭生涯的6年,當然,作為一個集體企業(yè)的職工,應(yīng)該稱為運輸隊隊長。

        1952年成立鳳慶縣民間運輸管理委員會,組織全縣騾馬1200匹,制定有關(guān)馱運價格和飼料補助標準,往來于下關(guān)、巍山與臨滄各縣,以及鳳慶縣各鄉(xiāng)鎮(zhèn)村之間,1954年改為縣民間運輸管理站,在魯史設(shè)分站。曹老就是屬于民運站的一名職工,他說:“當時國家供應(yīng)糧食和草料,每人每天1斤半大米,每匹騾子每天3斤大料,憑民運站的證明可以在沿途各處領(lǐng)取。主要是為供銷社、貿(mào)易小組以及企業(yè)馱運,鳳慶這里馱土特產(chǎn)出去,從下關(guān)馱百貨回來。企業(yè)要馱運貨物不能直接找我們,要到民運站統(tǒng)一辦理,運費都是一樣的,百斤百公里7.6元。

        曹老在縣里工作時,都是跑下關(guān)、巍山、彌渡等地。1954年,他調(diào)動到臨滄總站工作,開始跑邊境各縣。他說:“跑內(nèi)地下關(guān)一帶比較安全,沿途都有馬站,吃得好、睡得好;跑邊疆就不行了,沒有馬站,在野外生活,還有土匪、野獸、砍人頭的,瘴氣也多。后來公路通了,1956年我就回家了?!?/p>

        鳳慶縣的國營馬幫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村村寨寨的公路建設(shè),馬幫最終消亡了。但在廣大的山區(qū),騾馬仍然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每到街天,無論那一個鄉(xiāng)鎮(zhèn),都可以看到騾馬喧囂的景象。

        我曾經(jīng)在小灣遇到過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他說他曾經(jīng)是一個趕馬人。說起騾馬萎坡,每一匹騾馬到了那里都要叫個不停,仿佛知道那坡的利害;坡太陡了,騾馬屁股上挨四五鞭,也就走四五步,上到金馬村,那些騾馬都像害了一場大病,萎靡不振,渾身脫力。說起青龍橋,每次只能過兩匹騾馬,10來匹就要?個小時,橋門夜里要關(guān)閉,趕晚了就只有住在路邊了。老人說:“我的眼睛看不見了,但那條路還在我的心里?!?/p>

        老教師

        魯史鎮(zhèn)走出去的大人物首推趙又新,這位曾任云南陸軍講武學校校長,被孫中山先生稱為“砥柱南天”,被朱德元帥稱為“護國之神”的滇軍名將。我們原想在魯史找到趙家的后人,了解一下這個家族的情況,但一個人也沒有找到。鎮(zhèn)里人說:“趙軍長家走得早,在魯史已經(jīng)沒有人了,大多在國外和臺灣?!蹦敲磳︳斒酚杏绊懙娜宋镉质钦l呢?有人建議我們?nèi)ジ世蠋熂摇?/p>

        走進甘老師的家中,首先看到的是照壁上的“存乎一心”四個大字。68歲的甘從云老師是魯史小學的退休教師,1994年退休以后,就在家里侍弄蘭花,古老的宅院里擺放著一盆盆幽蘭,看他澆水、修葉的認真,還真是“存乎一心”。

        甘老師說:甘家是從重慶達縣遷來的,到他是第12代。憑著重慶人的精明和多年販運的經(jīng)驗,開始經(jīng)營糧食,后來又做酒,這樣一代又一代的積累,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甘家終于成為了魯史鎮(zhèn)的名門望族。祖父甘遇春是風慶縣的第一批現(xiàn)代教育老師。1908年,他讀完了師范學校,懷著造福桑梓的想法,拒絕了在縣城任教的邀請,回到魯史鎮(zhèn)創(chuàng)辦小學。

        甘遇舂不僅是魯史現(xiàn)代教育的奠基人,也是魯史鎮(zhèn)現(xiàn)代文明的完成者。作為地方紳士,他倡導不準私人建筑侵占街面,還組織用彈石鑲街面,中間用青石板鋪成一條引馬線,所有費用由街上大戶承擔一半,其他住戶承擔一半。之后,他又倡導修建了魯史鎮(zhèn)的柵子門,以及四方街的戲樓,并在街子四周植樹造林美化環(huán)境。在這些公益事業(yè)中,他都率先垂范,出資比別人多,甚至為了公益,犧牲自家的私人利益,像為了擴大街面,他挖掉了自家的耕地,而植樹占用的也是自家的耕地。

        1911年,甘遇春建起了我們眼前這座三房一照壁的宅院,在照壁上題寫了“存乎一心”四個字,作為甘家的家訓。甘從云老師說:“父親和幾個叔叔都繼承了祖父的遺志,要讓魯史識字的人多,當教師雖然待遇不高,但是做好事,是造福鄉(xiāng)里。于是這一代人幾乎全部讀了師范學校,成為了教師?!备世蠋煹乃氖灞徽鞅鴱能?,在滇軍60軍,抗戰(zhàn)期間從臺兒莊到滇南,又到越南受降,再到東北參加內(nèi)戰(zhàn),晨后回到家鄉(xiāng),戎馬生涯半輩子,最終的結(jié)局還是走上了講壇。甘從云老師初中畢業(yè)正逢解放,時代變遷使他沒有讀成師范學校,1956年他參加了短期師訓班,畢業(yè)后還是成為了一名教師。而他的兒子畢業(yè)于臨滄師范學校,現(xiàn)任魯史中學的校長。甘氏家族的“存乎一心”,應(yīng)該就是一心一意地發(fā)展魯史鎮(zhèn)的教育事業(yè),在這“一心”就是百年,四代教師,馬鍋頭的后代終于成為了書香門第。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蹦敲匆粋€家族堅持投身教育事業(yè)達到百年之久,是不是更難呢?

        在魯史從老到小,只要上過學的,應(yīng)該都是甘家各代老師的學生了。土改時,魯史的各大名門望族幾乎都被從那些大宅門中掃地出門,只有甘家仍然居住在祖?zhèn)鞯恼褐校钡浇裉?。]

        醬油廠

        魯史最著名的特產(chǎn)應(yīng)該就是醬油了。幾百年以前來自江南,來自四川的客商把醬油的制作技術(shù)傳到魯史以后,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制作醬油。除了自己吃以外,路過的馬幫也要購買,在迢迢的古道上,還有什么比醬油更好的佐餐材料呢?

        最早規(guī)?;a(chǎn)醬油的是駱家的“俊德昌”商號,醬油由馬幫馱到了下關(guān)、昆明,慢慢魯史醬油也就小有名氣了,這種由黃豆釀造的醬油以食味、色澤上乘著稱,再加上魯史獨特的水土、氣候,別處無法仿造。據(jù)說到了熬制醬油的時間,隔著1公里遠就能聞到這種獨特的香味,那么僅僅800多米長的魯史古鎮(zhèn)就被這種香味所籠罩。

        駱家早已沒有生產(chǎn)醬油了,現(xiàn)在還在規(guī)模生產(chǎn)的是字家。醬油廠距古鎮(zhèn)有兩三公里,2004年才開始生產(chǎn)。65歲的字為信是這個廠的廠長,但主要是他的兒子在經(jīng)營。字為信說:“在魯史每家每戶都會做,但量少,也就是自己家吃。我們覺得應(yīng)該讓這個牌子打出去,就辦了這個廠,投資了25萬元。”字家做醬油也是有著很長的歷史,大概已經(jīng)傳了四五代。

        走進廠里,看見幾十個大醬缸依次擺開,有些上面沒有蓋,應(yīng)該是在進行曬露;有的用石板蓋著。我們品嘗了一下,味道果然鮮美。

        關(guān)于茶馬古道順下線和魯史古鎮(zhèn)的文章寫完了,從終點又回到起點,在時間的面前,沒有什么東西能夠長盛不衰。還是回到艾蕪先生的那句話:“人應(yīng)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著,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边@是一種真正的精神,對古道也好,古鎮(zhèn)也好,還是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也包括我們,都應(yīng)該有這種精神。

        鈴聲依然清脆

        茶香依然悠遠

        一区二区丝袜美腿视频| 97人妻碰碰视频免费上线| 吃奶还摸下面动态图gif|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观看| 日韩日本国产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性色av|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久青草国产视频| 极品美女尤物嫩模啪啪| 麻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少妇的肉体k8经典| 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久久久大少妇免费高潮特黄|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在线| 放荡的少妇2欧美版| 日本大片免费观看完整视频 |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国老妇女毛茸茸bbwbabes| 91青草久久久久久清纯|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熟妇|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a级特黄的片子| 免费看国产成年无码av| 激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区中文字幕免费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扒开美女内裤舔出白水| 爆爽久久久一区二区又大又黄又嫩|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77|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