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伲幔?/p>
一張明信片的旅行,正如旅游大使的出游,說盡甜言蜜語,勾引你前去?收到朋友由某地寄來的明信片,熱帶島嶼的藍天白云;歐洲中世紀的古道窄巷;大馬士革的喧鬧市集,裹著頭巾的男子在抽水煙;長頸族婦女自信的表情,一一貼在房間的報告欄上,仿佛戲院的下期預告,或許從那一刻起,一場精神的旅行已經(jīng)啟航?總有一天,我也要到那些地方去,尋找明信片上的風景?我們由一張明信片開始知道了旅行,并且學習當一個游客?原來旅行就是為了尋找明信片上的風景?
相信色相
旅行時,當然也喜歡寄明信片,在鍍上午后陽光的明信片上,寫下異鄉(xiāng)的心情,飛越千山萬水,抵達思念的歸宿?一個讓你想寄明信片的城市,也應該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一些先天不足?后天還在努力經(jīng)營的城市,或許需要更美麗的明信片?一張其貌不揚的明信片,正如一個詞窮的旅游大使,誰叫我們的心都瞎了,只愿意先相信色相?
巴黎?倫敦的小報攤,除了那些例牌的明信片之外,最討人喜愛的還是那些奇形怪狀的明信片,巴黎鐵塔形?英國下午茶杯形?紅色郵筒形等等等?戴安娜王妃尖尖的下巴,還能容得下多少意猶未盡?黑白明信片則把風景定格為永恒,刷上一層懷舊的糖衣,不美麗的,都輕易美麗起來?澳洲的沙灘勝地常有搞笑又性感的明信片,反映出城市不拘小節(jié)而愛鬧的氛圍?
回到自己的城市,當要給外國朋友寄明信片時,總是頭痛不已?城市每天在變,為什么明信片卻十年如一日,復制著同樣的場景,樂此不疲的老套,也不會被淘汰?明信片的款式和選擇雖然不少,但最受歡迎卻是那些最沒有創(chuàng)意的,那似乎也反映了旅人們貧乏的口味?我們不會用藝術照片的要求來要求明信片?因為明信片不是藝術照片,沒有標新立異的資本和興趣,正如官方的導游手冊一樣,只要面,不要點?明信片的構圖往往是單調的全景圖,單刀直入,直奔主題,它用最簡單的構圖,把一個復雜的旅游場景說清楚,不用巧妙構思虛實相間層次對比,不做華麗的冒險,更不要引人遐思,讓人浪費時間猜測?它確實毫無創(chuàng)意,卻做好自己的本份?無功無過的明信片,正如官方發(fā)言人一樣,永遠不會出錯,主題清晰明了,穩(wěn)重卻沒有驚喜?
游客視角
明信片高度濃縮了一個地區(qū)的旅游景點,主題也有極強的延續(xù)性?如果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手上又沒有指南,怕錯過什么,就不應該錯過明信片為我們選播的預告片?巴黎鐵塔?倫敦大本鐘?香港維多利亞港,一直到今天,游客看的還是這些那些?第一張需要貼上郵票的明信片誕生于1869年的奧地利,20年后的巴黎博覽會,出現(xiàn)了所謂的風光明信片,深受大眾歡迎,就此發(fā)展成重要的游客媒體工具?當時明信片上的主角就是巴黎鐵塔?
景點迷人的特質,是大部分明信片的主題,其實就是一種游客的視角?而且這視角往往是老套的,甚至可預測的,正如我們大部分人的旅游口味?游客喜歡看什么,那什么往往就是明信片的主題,比如說海水一定湛藍;山峰要積雪;城市人口在咖啡館里無所事事;椰樹剪影背后是咸蛋黃一樣的落日?明信片上的景物往往也是選擇在最佳角度和時刻拍攝的,和真正旅行時那種不可預測性毫無瓜葛,要“遇見”明信片上的風景,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等待,甚至尋覓一個特別的角度?明信片,一種旅游業(yè)的強勢媒體,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在影響明信片的素材?還是明信片在操控著我們的品味,告訴我們什么是應該看的景點,什么可以錯過?
半信半疑
除了提供一種和遠方親友對話的可能,明信片另一個功能也如旅游紀念品,大部分毫無用處,只為了保鮮一場旅行的回憶,就有個從來不帶相機出門的朋友,卻喜歡收集明信片,每到一處,必定搜羅當?shù)氐拿餍牌?回家后把明信片貼好在照相本子里?那些明信片正如回憶的鑰匙,能輕易開啟那年夏天浪蕩日子的記憶,也因此,明信片的主題必須是明確的?直觀的?容易觸發(fā)回憶的?正如那些千篇一律在中國生產(chǎn)的旅游紀念品一樣,我們想占有的或許不是那物件本身,而是物件所指涉的私密回憶?游客大量為親友購買這些紀念品,或許目的和寫明信片的游客一樣,只為了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旅游體驗?
在這樣的旅游年代里,當所有的風景都能像電影場景一樣被安排,我們對眼前所見一切也開始半信半疑起來?接二連三的失望,無法不讓我們懷疑明信片上的風景是否真實存在?然而為了游客的凝視,一切就有了存在的價值?明信片的風景雖然不一定是日常風景,但因為它已經(jīng)活在明信片中,自然也不會那么輕易消失?“維多利亞港的帆船”是一張很受歡迎的香港明信片,雖然今天到維多利亞港的游客,已經(jīng)不容易“遇見”這些古老的帆船,然而新舊或中西二元化的強烈對比,可說是亞洲城市中最典型最庸俗化的明信片主題?雖然這些城市往往新多于舊,西多于東,甚至中西混合成一種難分難解的滋味,無法簡單地被呈現(xiàn)出來?但聰明的明信片攝影師總能找到最完美的時刻,守株待兔地等待一艘古舊的帆船行過水泥森林,咔嚓定格,或許唯有那一刻是真實存在的?
海外星云 200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