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娟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生而為人,就不可能絕對自由;成長、成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蛻變,就像蛹化成蝶一樣,痛并快樂著。
有一只猴子,一心想獲得自由。它漂洋過海,練就了一身好本領(lǐng)。然后,他在花果山過起了無拘無束的日子,并領(lǐng)導(dǎo)建立了群猴的樂園,一會兒襲擊人國,一會兒翻騰龍宮,一會兒直搗地獄,直到后來大鬧天宮。它超越社會秩序和自然規(guī)律,超越生死,盡情地放達人間…..
每一個讀過《西游記》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能夠感到這段故事淋漓酣暢的痛快感。齊天大圣式的自由,代表著人類天性中對自由的向往。所以,成年人時常會羨慕孩子童言無忌:想說就說,想干就干,無所羈絆,百無禁忌,反正別人不會計較——孩子嘛。對大人可就沒這么寬容了,所以我們學(xué)會了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學(xué)會了虛與委蛇、心口不一,有時候還不得不曲意逢迎……
成長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它困擾著每一個成長中的人。難道成長就是天然本性的扭曲?成熟就必須要自由作代價?是否只有被秩序格式化之后,才能被社會所接納?多么不甘心啊!
成長就是一條接受秩序、嘗試錯誤、學(xué)會適應(yīng)、獲得進取的道路。一旦踏上去,就會在一種強烈的旋律中不可自拔。不管兒童的自由多么誘人,但沒有人愿意“停滯”在兒童期。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看到了任何人都離不開對功利的追求,衣食的飽暖,成功的滿足,感受被人尊重,乃至道德的盡善,人格的盡美……這一切對人的誘惑力絕對不比自由要小。我們必須要舍棄身上幼稚的東西,舍棄兒童般的隨心所欲,才能在成長之路上輕松邁步。
喪失自由和被社會拋棄,到底哪一個痛苦更大?受尊重、被承認和任意玩鬧、無法無天,到底哪一個更讓人難以割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因為種種不適應(yīng)而被淘汰“出局”的,就是代價,是成長的代價。
我們再也不能縱情玩鬧,但是我們可以獨當一面;摔倒的時候我們再也不能哭,但是自己站起來更有成就感; 能在更廣大的天地里舞蹈真是快樂啊,雖然還戴著“腳鐐”……失去就失去吧,因為你得到了更多。當你不得不委屈自己的時候,心里涌起的,不應(yīng)該是挫敗感和失落感,而應(yīng)當是勝利感和成就感——看,我又長大了。因為成長更是彌足珍貴。
其實,絕對的個人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我們這個人與人相互聯(lián)系而構(gòu)成的社會里,個人的意愿也不可能無限度地膨脹,包括小孩子。張愛玲在年少時曾經(jīng)發(fā)過宏愿:“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團,吃一切難于消化的東西。”被拘束的感覺溢于言表??梢娦『⒆拥囊庵靖墙?jīng)常被剝奪,甚至連衣食住行也不能自己做主,遑論其他。仔細回憶一下,哪一個小孩子不熱切地盼望長大?覺得大人才自由自在呢。
如果這樣想的話,成長就不是自由的逐漸喪失,而恰恰是自由的不斷獲得,當然也會有一些代價的,但那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長大了,自由并沒有遠離,而是常伴你左右,只是換了一副面孔,就看你還認不認識它。
孫悟空從五行山下,踏上了西天取經(jīng)之路,當它接受秩序的規(guī)范后,居然產(chǎn)生了一種快樂感。孫悟空還是那么頑皮佻撻,只是不再肆無忌憚。八十一難和緊箍咒都沒能讓他從人生成長之路上退回,最后他長大了,天性和社會性水乳交融地塑造了一個成熟而充滿人情味的“佛”。所以在《西游記》里,作者意味深長地說:“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生而為人,就不可能絕對自由;成長、成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蛻變,就像蛹化成蝶一樣,痛并快樂著。
如果你還在因為成長而備受困擾,那就聽我下面的三句話:
坦然面對成長; 勇敢承擔代價;悉心保留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