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蘭
青春期,青少年原本理想的自我世界與外面真實的世界會產生碰撞,這種碰撞同時也帶來了內心強烈的沖突,并且這個時期,來自社會、家庭、學業(yè)等各方面的壓力以及對愛情的迷惑,都使得青少年非常困惑與迷茫,這種沖突與困惑常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問題。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般表現為:(1)樂于學習和工作,并在學習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設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能夠盡最大努力獲取最高成就。(2)在家庭成員、同學和朋友間能建立互信、互敬、互愛的積極人際關系。(3)既能客觀評價他人,也能正確對待自己。不會不符合實際地貶低他人,也不會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4)能夠積極調整自己適應各種環(huán)境。即便遇到挫折、遭受失敗,也能夠很快找到合適的積極解決方法,不會使自己一蹶不振。(5)情緒穩(wěn)定而愉快。
那么,該如何增進青少年學生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關鍵。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在這個時期,應注意幫助青少年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獲得自尊感。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評價是自尊感產生的決定因素之一,而自尊感的獲得對促進青少年人格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們需要幫助青少年獲得成功的經驗。當一個人在活動中取得成功,得到他人認可和贊許時,會感受到自身的價值,他的自尊心就會得到維護與加強。另一方面,當青少年遇到挫折時,要教育青少年以辯證邏輯的角度進行自我評價,既看到失敗,更要從中看到優(yōu)勢,要經常總結經驗,防止偏激傾向。還有一點就是在對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要注意處處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這個時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助人為樂、關心他人、積極樂觀的良好性格,以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其次,增進自我了解,培養(yǎng)自我接納的態(tài)度。很多心理問題源自于不能接納自己,要做到接納自己首先要停止對自己的不滿和批判。不論自認為做了多少不合適的事,有多少不足,從現在起,都應停止對自己的挑剔和責備。絕大多數人從小就受到種種有條件的關注,或者嚴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為只有具備某種條件,如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出色的業(yè)績等等,才獲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納的資格。于是,自卑成了一種青春病。由于曾經被挑剔,也就逐漸習慣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越看越覺得無法接受。所以,我們要學習做自己的朋友,站在自己這一邊,接受并且關心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地接納自己的一切。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個人最初的人際關系往往是與父母的關系,以后的人際關系奠定在與父母的關系基礎之上,所以,與父母的關系的質量會影響個體以后的人際關系。在父子關系中,父母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愛、真誠的關心、正確的評價和足夠的反饋,為孩子提供合理的幫助以及適當的指導;而孩子可以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不斷調適自己以適應與他人的關系以及適應社會。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青少年相互交往、相互了解,通過與他人的比較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行為。良好的人際關系使青少年敢于嘗試,敢于探索,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態(tài)度、動機、價值觀等。
第四,培養(yǎng)健全的情緒生活。健全的情緒生活既包括高興、喜悅、歡欣等愉快而平穩(wěn)的積極情緒狀態(tài),也包括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所以,當出現了消極的情緒時不要擔心緊張,因為這些也是我們正常的情緒,這是每個人在某段時間、某種情況下都會出現的情緒。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感受情緒和控制情緒。例如,當我們憤怒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這件事使自己很憤怒,不必為自己的憤怒感到害怕、羞愧,但同時我們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可以采取找人傾訴、聽音樂、跑步等積極的方法宣泄和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而不應在憤怒情緒支配下做出打架、違紀等破壞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