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最大功用是向老師和學生提供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點(教學內容),提供了教與學的素材與思路、方法和數學思想。在不丟失知識點與思想方法的基礎上,老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教材,根據需要加強或削弱某些內容,考慮知識點如何以怎樣的載體呈現,根據需要對某些內容與練習重新整合。
用好教材,教師首先要研讀教材,理解教材,要多想想:教材是怎么寫的,教學內容與前后知識有什么關系;學生會怎樣想,學生已經有了哪些基礎知識(一定與可能);我該怎樣教,如何恰到好處地處理好教材,等等。
一、激活生長點,快捷進入
一節(jié)數學課如何開頭,如何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讓學生很快進入新的學習內容是至關重要的。蘇教版教材的容量大,練習類型多,且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作了不少的改進。因此一節(jié)新授課的教學時間顯得較為緊張,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快捷地進入教學內容,而決不能拖泥帶水。
案例1:國標本蘇教版第八冊“倍數和因數”
一位老師這樣處理:
師:想一下.用12個一樣大的正方形擺成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擺法呢?能用乘式表示嗎?
學生分別說出,老師相應板書:
1×12=12 2×6=12 3×4=12
師:今天我們就來討論在乘數不為零的情況下,乘數和積有怎樣的關系。
教材中提供了用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一個大正方形的例子,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得到4×3=12、6×2=12、12×1=12的式子,然后進行倍數、因數的教學。課堂實踐中,擺長方形需要規(guī)格一樣的小正方形,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目的則是直觀地得到幾個不同的乘式。其實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不依賴學具直接建立表象的能力,盡管可能說出的乘式會無序,但可以通過老師板書進行有序整理,這樣的板書也為成對有序尋找12的因數作了方法上的暗示。這樣的開頭才快捷有效。
案例2:蘇教版第十冊“分數的基本性質”
師出示一組題:l÷2= 3÷6= 4÷8= 6÷12= 問:這一組題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
生:都等于0.5,它們是相等的。
師:也就說明這幾道除式之間是可以用等號相連的。(師板書上等號)
1÷2=3÷6=4÷8=6÷12
師: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能用分數分別表示這些除法式子嗎?(指名上前寫出。學生在除法式子下面寫出:1/2 3/6 4/8 6/12)
師:這些分數之間的關系又怎樣呢?
生:都相等。
(師板書:1/2=3/6=4/8=6/12)
師:這些分數之間的分子分母都不相等.但它們的大小是一樣的,你們還能接著在后面再寫出幾個這樣的分數嗎?(生接著又寫出:=7/14=10/20)
師:很好,說明你們已經知道了一些規(guī)律。那么這些分數之間。分數的分子與分母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規(guī)律呢,請大家從左往右再反過來仔細觀察這些分數,它們的分子和分母之間是怎樣變化的?
這里老師利用商相等,利用除法和分數的關系得出幾個分數相等,再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分子和分母的變化規(guī)律。學生在列舉出7/14、10/20時,不管他是縱向看出分子與分母之間的關系(每個分數),還是橫向地看出分子之間、分母之間(分數與分數之間)變化的規(guī)律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學生已有了尋找規(guī)律的意識,需要的是觀察和尋找規(guī)律的策略。
上面的兩個案例,老師都充分理解了教材意圖。再現了學生的舊知,激活了舊知向新知發(fā)展的生長點,從而快捷進入和展開教學內容,為后面的學習爭取了時間。
二、用好素材,巧妙設計
新教材圖文并茂,在情境的運用上,在貼近學生生活方面作了很好的考慮。然而教材是要根據整體考慮通用性的。為此,我們在用教材教時,還應努力挖掘更貼近學生的情境與材料,巧妙設計,以利于教學。
案例3:國標本蘇教版第五冊“周長”
教材中用了一個兒童游泳池的畫面,在池口一周畫上黑線,文字說明: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邊線、邊線即周長,老師讓學生設法把老師的手印留在黑板上。學生有的說用手蘸上顏料再印在黑板上,有的說用筆把手印描出來。當全體學生都用鉛筆把手印描在紙上后,師告訴學生這個手印的一圈就是手印的邊線。
很多農村學生未見過游泳池,而設計了改讓學生描畫自己手印的一圈,通過從一點出發(fā)再回到原點的動態(tài)描畫過程,學生對什么是邊線,什么是周長就很自然地清楚了。這樣處理,學生也感到很有親切感。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思考是:要選用好的素材。借助恰當的表現形式,把教學內容巧妙地呈現出來。老師平時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學習,不要自我封閉,要善于收集素材,把收集到的素材用在課堂教學上,而決不是到了要上公開課了,才去關心本來就該關心的東西。
三、注重實踐,合理整合
教師要在理解、思考教材的基礎上積極實踐,去分析學生面對教學內容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去考慮教學時間的分布,去根據需要進行補充取舍合理整合。研讀教材是為了更好地用好教材,教材中好的特點要在實踐中張揚,教材中的不足也應在實踐中加以改進。
案例4:國標本蘇教版第五冊“周長”
教材中的例題是測量樹葉的周長。用繩子圍樹葉繞一圈,再用尺子量繩長,而得到樹葉的周長??此坪唵危珜W生難以操作。為了一節(jié)研討課,一位老師試教3次,用了3種不同的處理方式。課前,有老師建議用硬紙板做成樹狀,以利于圍繞繩子;也有教師認為,書中提供的素材好,自然,可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連。第一次,分組,學生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量樹葉。學生七手八腳,傷時費工。第二次,組內分工合作,每人各司其職,然后交流,但時間仍不夠用。從實踐情況看,量樹葉,時間不經濟。課后,通過思考,老師認識到:這節(jié)課的目標在于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周長,至于用什么方法和工具去量什么物體并不重要。于是第三次試教時改為測量膠帶紙。課中,學生因為好操作,思考的方法也多了。有學生用筆在撕開處畫上記號,撕開一周剪下貼在課桌上再量長度。這種方法真是叫絕。聽課的老師由此受到啟發(fā),在教“圓的周長”時也用此法操作。
這次試教,操作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同樣達到了認識周長的教學目標,且課上得實在、從容。
案例5:還以“周長”為例:練習中有兩道題都要求用不同方法計算圖形的周長。一題中的圖形分別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平行四邊形。意圖有二:一是用邊長相加的方法算周長,一是用相同邊長乘邊數再相加,在運算中去加深對周長的理解。另一題是用不同方法求格紙上各圖形的周長(見右圖)。
兩圖形組合后邊線發(fā)生了變化,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周長的難度較大,教師處理時間不夠。課后反思
時,老師們認為:本課重點在對周長的認識上,這題學生能用指邊線的方法算出周長即可,算法多樣化應在其次,且算法多樣化在上題已有體現。認識到這一點,老師把這題放在了以后的練習中,重換上了另一題(見右圖):讓學生先判斷,再用指邊線的方法說出哪個部分的周長長一些。增加了趣味,也鞏固了對周長的認識。
教學思考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思考不足與過分理想化都應在實踐與反思中得到改進。
(作者單位:高郵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