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給自己溺愛或放任孩子的借口是: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事了。如今的小孩,都是生活在兩個大人、四個老人(雙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多重庇護下,生活方面無微不至地照顧不說,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更是一味地滿足。有的大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而遷就他;有的則不忍心看孩子哭鬧而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以為這就是疼愛孩子;也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不良習慣,不加以制止,認為孩子大了,自然會有良好的習慣。無論是哪種原因,都只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如果等到孩子的個性基本形成,家長再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性,已經為時晚矣。
瑤瑤三歲了,因為從小被嬌慣壞了,人小脾氣大,要什么給什么,稍不順心就發(fā)脾氣哭鬧,吃飯要喂,挑食,愛吃甜食,不吃青菜水果;因為不適應老愛生病,上幼兒園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媽媽自打生了她就全天候地伺候,一家人全都圍著她轉。
父母的想法是:我們準備為自己的寶寶竭盡全力,孩子應該得到最好的東西。童年是短暫的,因此要讓它成為最美好的,不應該讓童年中充滿道德說教、出現(xiàn)失敗和不滿意,我們要盡力讓孩子擺脫困境和不愉快。于是大人就這樣樂此不疲地去揣測并滿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心理學家認為:被嬌慣的孩子很難適應生活。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的孩子,將來在生活上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盡管父母為孩子做得面面俱到,而孩子們卻并不感到幸福,相反,孩子們會感到孤立無援。明智的做法是對孩子說:“試試自己做吧,如果做不好,我們會很樂意幫你的?!?/p>
小煒還有一年就要上學了,干什么事情都沒有條理,他自己的房間總是亂糟糟的,當他亂扔東西的時候,父母總是幫著收拾;當他“破壞”玩具和圖書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沒有嚴厲地制止;家里給小煒買的玩具太多了,淘汰的速度太快,他自然就不懂得珍惜。
父母的想法是:干嗎要那么緊張?孩子大了自然什么都會了,也自然就懂事了,為培養(yǎng)孩子整天興師動眾弄得心神不安的不值得。我們不都是打小這么走過來的嗎,孩子到了年齡自然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不用擔心。
心理學家認為:任何時候也不要讓孩子們覺得,他們的行為對家長無所謂。一旦發(fā)覺大人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們就會馬上來驗證這是不是真的。于是就開始模仿壞的行為,看看會不會因此招致批評。這種后果是很糟糕的。正確的做法是拋棄這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父母要刻意引導孩子,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讓孩子有一個是非對錯的標準。
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老。一些陋習看似微不足道,往往會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必然影響孩子做事的條理性,以及善良個性的形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孩子在這里生活、成長;習慣在這里培養(yǎng)、教育;情感、是非、好壞、善惡和信念,在這里奠定。家庭最初灌輸?shù)氖欠怯^念、善惡標準、為人原則和習慣養(yǎng)成等將影響他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逐漸走進社會。所遇到的各種困惑和疑慮,都需要父母來幫助、教導與解答。不要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事了。如果你為孩子培養(yǎng)了一種好習慣,那么,就會使孩子多一份自信,就會使孩子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就會使孩子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就會使孩子有一個積極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