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神兒”,換個近似的說法叫做“神采奕奕”。一個人目光炯炯,意氣風發(fā),舉手投足間洋溢著感染力,這就是有“精氣神兒”。讀過徐老師的教學專論和《凡爾賽宮》教學實錄,我總的感覺是:這人,這課,充滿了一種生命活力,都是很有“精氣神兒”的。
我仔細分辨了一下,這節(jié)說明文閱讀課,徐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似乎并不怎么新奇,無外乎借助多媒體課件、個人探究與分組合作相結合、問答法之類。那么,整堂課光彩四射的魅力源于何處呢?我想到了幾個比喻。
第一個比喻:老師仿佛是導游。諸多教學環(huán)節(jié)連接得很緊湊,轉(zhuǎn)換得比較自然,總有一片新的風景等待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欣賞。在饒有趣味的導入之后,徐老師先對課文做出整體上的關照,把握住要點;再深入三個重點段一一細讀,順勢又點破了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說明順序);爾后是選擇恰當?shù)脑~語和比喻來凸顯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繼而快速托出四種說明方法(連帶著為課下動筆作了寫法上的鋪墊);最后推出三個具有拓展性質(zhì)的問題,將學習的視野引向廣闊天地,開辟出新的學習空間。這是一個以誘發(fā)和激勵為主的探究式教學過程。這一條,讀者可以對照徐老師的教學理念加以細致體會。比如,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間的導語就非常有特色。老師在時時調(diào)動學生主動探幽攬勝的興趣,使他們不斷產(chǎn)生往前走的欲望,總有新的期待,難以停下腳步。
第二個比喻:老師仿佛是美食家。精美的文字宛如佳肴,不親口去吃,不細心品味,語文學習的本色也就喪失殆盡了。徐老師注意扣住兩類語句,和學生一同咀嚼其精妙之所在:一類是體現(xiàn)說明要旨的詞語,如“燦爛的明珠”“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由此分辨語段內(nèi)外的文字的條理;另一類是容易忽略的語言細節(jié),如“玉帶”“拱形”“17面鏡子一起用了400多塊鏡片還是每一面鏡子用了400多塊鏡片”,借以培養(yǎng)求真務實、精微入里的閱讀習慣。由老師的“教”,看得出老師語言感悟力之強。老師具有含英咀華的習慣與能力,且先于學生去仔細品嘗,品出了真滋味,方能促使學生也這樣“美食”一番,汲取語言的營養(yǎng)來強健自身。
第三個比喻:老師仿佛是詩人。這堂課充滿了詩意。你看,徐老師借班做課,一開始就幽默地自道“名言”,用激情感召學生。飽含詩意的語言可不少呢,如將西子湖比喻成天生麗質(zhì)的少女,將長城比喻成剛毅樸實的北方漢子,從而引發(fā)出學生那一組如詩的聯(lián)想:
凡爾賽宮是一個有王者風范的皇帝
她是一位迷人的女神
他是一個方正、博學而又內(nèi)涵豐富的學者
老師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詩意”,巧妙連綴三個學生的發(fā)言內(nèi)容,組合成比喻的有機群體,并熱情地稱贊學生。其后全班同學朗聲背誦這首自創(chuàng)詩?!@詩情融融的一筆,在學生心頭平添了多少暖意?。±蠋煏诚胛磥砼c學生同游凡爾賽、激勵他們?yōu)楣枢l(xiāng)塑造標志性建筑,這些無不洋溢著詩的情緒。
所謂導游、美食家和詩人的比喻,合起來乃是一個共同的意思,即語文教師是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促進者,使少年人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享受語文之美,歷練讀寫之術,陶冶人文精神?!跋硎堋睉撌切炖蠋熃虒W專論中的核心詞之一,他選擇的這個概念值得我們深入體會,并在教學改革中努力實踐。
或許把老師比做合唱團的指揮,把學生的學習比做演練歌曲,能更集中地體現(xiàn)我的想法。好的指揮,應該能夠從音樂中發(fā)掘出本質(zhì)的美,融入自己再度創(chuàng)造的激情和理念,并激發(fā)演唱者也去體會、去醞釀,用最和諧、最美好的聲音唱出自己的心聲。這個過程,不就是指揮、演唱者與音樂作品的交融過程嗎?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唱好并記住這個作品;只有唱好并記住了作品,才能有專業(yè)上的收獲:若是能夠在溫馨的藝術享受中實現(xiàn)這種專業(yè)收獲,艱苦的歷練過程就會變得柔軟可愛一些,趣味濃郁一些,“精氣神兒”也就有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道理,與此相仿吧。這是我閱讀徐老師這個教學案例的最大感受。
也談點不足。單就這堂初一年級的說明文閱讀課而論,似乎頭緒略多了一點兒,有的環(huán)節(jié)(如處理說明方法)略生硬、粗糙了一點兒。對寫作這項難度較高的教學活動,所做的鋪墊還顯得薄弱。望注意將活躍生動與沉穩(wěn)扎實更好地調(diào)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