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斑羚飛渡》,曾被編入人教社2001年大綱版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現(xiàn)在又被編入人教社課標(biāo)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比較兩個版本,這篇文章的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文字上有些不同。
課標(biāo)版教材上是這樣的:“最后傷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揮了這群斑羚集體飛渡的鐮刀頭羊。這群斑羚不是偶數(shù),恰恰是奇數(shù)。鐮刀頭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沒有年輕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墊腳石飛到對岸去,也沒有誰來幫它飛渡。只見它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彎彎的彩虹一頭連著傷心崖,一頭連著對岸的山峰,像一座美麗的橋。”與課標(biāo)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師教學(xué)用書》就“這群斑羚不是偶數(shù),恰恰是奇數(shù)”這句話專門進行了點評,認為“奇數(shù)”一筆在表現(xiàn)鐮刀頭羊領(lǐng)袖品質(zhì)和悲壯色彩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在大綱版教材中,卻沒有“這群斑羚不是偶數(shù),恰恰是奇數(shù)”這句話。
編選在前的大綱版教材刪去了有關(guān)“奇數(shù)”的內(nèi)容,編選在后的課標(biāo)版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師教學(xué)用書》卻看重有關(guān)“奇數(shù)”的內(nèi)容在文中的表達效果,如何看待這一變化?細讀全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故事里,“這群斑羚”不是奇數(shù),而是偶數(shù)。
全文關(guān)于“這群斑羚”跳崖逃生的敘述,與數(shù)字有關(guān)的共有六處:
①第3自然段:有一只老斑羚“想跳過六米寬的山澗,結(jié)果在離對面山峰還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聲,像顆流星似的筆直墜落下去”?!懒艘恢?,奇數(shù)。
②第7自然段:“隨著鐮刀頭羊的那聲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夢初醒,從懸崖邊緣退了回來?!薄獩]跳,不計。
③第9自然段:一老一少試跳?!凰酪簧紨?shù)。
④第10自然段:老少結(jié)對,紛紛飛渡?!勒吲c生者對等,偶數(shù)。
⑤第12自然段:一老一小一起墜進深淵?!p雙死亡,偶數(shù)。
⑥第16自然段:剩下鐮刀頭羊。——一只,奇數(shù)。
將②處除去不計,①⑥處皆為奇數(shù),③④⑤處皆為偶數(shù),如此,“這群斑羚”的總數(shù)當(dāng)為偶數(shù)。
那么,作者原創(chuàng)本文時,為何會作“奇數(shù)”之說呢?說得圓的理由只能是這樣的:或者是沒有將①處的先行跳崖的老斑羚視為“這群斑羚”中的一員,或者是把鐮刀頭羊作為“獨特的這一只”而沒有算做“這群斑羚”中的一員。一只死在群體跳崖飛渡之始,一只死在群體跳崖飛渡之末,把兩者之中的任何一只不計入“這群斑羚”,似乎都說不過去。
與其如此矛盾與費解,還不如將“這群斑羚不是偶數(shù),恰恰是奇數(shù)”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