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名篇《鄭伯克段于鄢》被許多文科教材選用。文中潁考叔說:“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關(guān)于“隧”字,一般教材均釋為“隧道,此處名詞用作動(dòng)詞,挖隧道”。
其實(shí),這樣的解釋還不夠準(zhǔn)確。隧,古代墓道稱“隧”。杜預(yù)注:“隧,若今延道?!薄秲?nèi)傳》注:“闕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禮也。諸侯皆懸柩而下?!薄夺屛摹吩疲骸八硪羲?,今之延道?!薄把印蓖ā佰铩?。埏,墓道?!逗鬂h書·陳蕃傳》:“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崩钯t注:“埏隧,今人墓道也?!薄秶Z·周語中》:“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辟Z侍中云:“隧,王之葬禮,開地通路曰隧?!薄赌鲜贰ぴフ挛墨I(xiàn)王嶷傳》:“上數(shù)幸嶷第,宋長寧陵隧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是入他家墓內(nèi)尋人?!庇帧啊怼?,也作‘衍’?!怪械辣窘兴?,《左傳》所說‘請隧,弗許’,隧即隧葬,也就是‘衍祭’,所以隧道又稱‘衍道’、‘延道’、‘羨道’。”(陸宗達(dá)、王寧《訓(xùn)詁方法論》)
再聯(lián)系上文來看:“(莊公)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黃泉,指墓穴。莊公對他母親發(fā)誓說:“不到墓穴不再相見。”他后悔后,潁考叔出了主意:“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如果挖地到泉水,在墓道里相見,誰說不是這樣呢?)在這里,潁考叔使用了“隧”的“墓道”義,應(yīng)了“黃泉”之說,消除了莊公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