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作為一個新詞語,“非處方藥”在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上的出現(xiàn)可以上溯到1995年甚至更早,如:“衛(wèi)生部開始著手進行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分類,以方便人民群眾用藥,并保證人民大眾安全用藥?!保?995年5月31日)“為配合我國醫(yī)療制度的改革,使我國藥品管理易于與國際慣例接軌,我國主管部門將逐步在我國推行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制度。”(1995年12月12日)但是直到2000年1月1日,國家《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1999年6月1日發(fā)布)正式執(zhí)行,非處方藥,以及作為新詞語的“非處方藥”,才正式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過“非處方藥”一詞的表義構(gòu)造卻并不精當。
“非處方藥”由“處方藥”加上前綴“非”構(gòu)成;前綴“非”表示“不是”,通常用以構(gòu)成一個與原詞意義對立的新詞。例如:
非晶體——晶體
非賣品——賣品
非病源菌——病源菌
非婚生子女——婚生子女
非全日制小學——全日制小學
用這樣一組詞語來給事物分類,那必然是非此即彼,是不可能同時屬于兩個類別的。一種物質(zhì),如果是晶體,就不可能是非晶體;如果是非晶體,就不可能同時又是晶體。但是“非處方藥”和“處方藥”卻不是這樣兩個完全對立的范疇。
藥品作為特殊商品,過去曾都是“處方藥”,即必須持有醫(yī)師的處方才能按方購藥,沒有處方就買不了藥;而所謂“非處方藥”,則是指沒有醫(yī)師的處方也能購買的藥品,但它并不排斥醫(yī)師的處方。一方面,“非處方藥”仍然可以寫進醫(yī)師的處方里,另一方面,拿著醫(yī)師的處方,也仍然能夠買到“非處方藥”。所以實際上,“非處方藥”是既對“處方”說是,也對“沒有處方”說是;而“處方藥”是只對“處方”說是,卻對“沒有處方”說否。
可見,“非處方藥”和“處方藥”在對待“處方”的態(tài)度上,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兩個范疇,所以我們以為,“非處方藥”不是一個構(gòu)造達意精當?shù)脑~語。“非處方藥”英文是OTC,即over-the-counter medicine,如果把它譯為“(柜臺)直銷藥”的話,那“處方藥”倒是可以稱為“非(柜臺)直銷藥”,因為一種藥,要么可以直接賣給消費者,而不用管他有沒有處方;要么不能直接賣給消費者,即必須先查他的處方。也就是說,從能不能直接賣給消費者這一點來說,藥品能夠劃分成互相對立的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