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蘇珊·喬斯林·貝爾發(fā)現(xiàn)了脈沖星是一種偶然,那么她被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遺忘是不是偶然呢?
蘇珊·喬斯林·貝爾,1941年出生在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從小愛好天文。1965年,她在格拉斯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學士學位,然后準備到焦德雷爾班克天文臺攻讀博士學位。然而她的申請表意外地丟失了,于是貝爾只好前往劍橋大學射電天文臺學習。
蘇珊·喬斯林·貝爾
在劍橋射電天文臺,貝爾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正忙著建造一架特殊的射電望遠鏡。這架望遠鏡專門用來觀測所謂的“行星際閃爍”現(xiàn)象。大氣密度的不均勻會造成星星向我們“眨眼”,而太陽風(太陽噴出的微粒流)同樣也會造成遙遠的射電源“眨眼”。借助于觀測行星際閃爍現(xiàn)象,科學家就能辨認出類星體——一種遙遠的、發(fā)出巨大能量的未知天體。兩年之后,也就是1967年,這臺望遠鏡投入使用。觀測是枯燥乏味的——由于望遠鏡本身不能移動,它只能“躺”在地球上注視著天空。需要重復多次測量才能確認新的類星體。研究者還要剔除掉數(shù)不清的干擾信號。整個工作如同大海撈針。
就在這年8月6日,貝爾在長長的記錄紙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干擾”信號。通常射電閃爍現(xiàn)象不會出現(xiàn)在夜晚,這個信號沒有理由出現(xiàn)。她的導師休伊什認為那是某個新的射電源。直到11月28日,貝爾才成功地記錄下這個射電源的節(jié)奏:它每隔1.33秒向地球發(fā)出一個脈沖。休伊什認為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的“小綠人”——發(fā)出的信號。一些新聞媒體對此大加炒作,人們以為自己已經(jīng)接觸到了地外智慧生命。
貝爾發(fā)現(xiàn)脈沖星的記錄紙,上面的三個詞分別為“脈沖星”、“CPl919”和“干擾”,記錄紙最下方寫著“1967年8月6日”。CPl919下方箭頭所指即為脈沖星的信號。進一步的觀測表明,那不是小綠人,而是一種新型的天體。這個天體發(fā)出脈沖的頻率精確得令人難以置信。貝爾在過去的觀測資料中又找出了3個脈沖星。脈沖星是體積很小、密度很大的星體,被稱為中子星,它們小到直徑僅有20公里。這些星體旋轉時,會發(fā)出有規(guī)律的周期性電磁輻射脈沖。
1968年2月,他們在《自然》雜志上報告了脈沖星的發(fā)現(xiàn),并認為脈沖星就是物理學家預言的中子星。
但是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卻大出人們意料。桂冠戴在了導師休伊什的頭上,卻完全忽視了貝爾決定性的貢獻。休伊什在獲獎后也很少提及貝爾。
很多科學家為貝爾的遭遇鳴不平,他們指責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確定脈沖星發(fā)現(xiàn)者的問題上大失水準。天文學家曼徹斯特和泰勒(后者于1993年因發(fā)現(xiàn)射電脈沖雙星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脈沖星》(1977年出版)一書中特別寫道:“獻給喬斯林·貝爾博士,如果沒有她的聰慧和百折不撓,我們無法分享到研究脈沖星的快樂?!?/p>
這一遺憾永遠也無法更正,然而貝爾本人似乎并不在意,她的智慧和謙虛精神讓人敬佩。婚后她改名喬斯林.貝爾·伯內(nèi)爾,現(xiàn)在在一所大學任教,研究領域依然和脈沖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