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池等
《蜀相》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詩,是杜甫顛沛流離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短短八句五十六字,文字簡約,但意蘊豐厚。教學中應注重對文字的解讀和詩意的領悟,引導學生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筆者認為下面幾個問題很值得研究。
一、為何題為《蜀相》
為方便研究,特錄《蜀相》全詩: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題目往往提示著全詩的立意,反映詩人的思想?!妒裣唷奉}為“蜀相”,大有講究。全詩八句雖然有四句是直接寫武侯祠的,但作者的立意在于人而不在于祠,祠在詩中只是一個撫今追昔的場景而已,意在引出諸葛亮其人:作者一路尋來,借祠寫人,旨在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yè),表達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但為何題為“蜀相”而不是題為“諸葛亮”則大有深意。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智”貫穿著他生命的始終,他的智慧千百年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然而杜甫畢竟是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大志,更多地專注到諸葛亮作為一個能夠施展抱負的“吏”的身份以及由此派生的忠誠和美政上來?!笆裣唷笔莻€充滿歷史使命感的政治名詞,從“蜀相”這個角度寫,既符合杜甫身處亂世,渴望圣君賢相匡扶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的心境,同時又準確地暗示出他報國無門、功業(yè)未就的郁悶和隱痛。因為這個視角,詩末“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扼腕嘆息才表現(xiàn)得極為有力。
二、“自”、“空”二字有何意蘊
細讀深思,“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實在不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輕盈,也不是“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那樣歡快,真正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那種沉郁凝重。一“自”一“空”,絲絲悲涼悠然而生,可謂平中見奇。有人問,階前碧草年年綠,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黃鸝恰恰啼可有誰聽呢?于是,從“自”、“空”二字看出一代名相祠前的凄清、荒落。也有人說這里所寫的“碧草”及“黃鸝”并不是祠中客觀景象,而是一種悲涼心理的外顯,這景語只是情悟而已。但是武侯祠階前芳草青青,黃鸝啼鳴應該是正常的景象,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荒涼、冷落。《蜀相》一詩起句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什么叫“柏森森”?就是指祠堂掩映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盡管這只是一個遠觀的表象,但這三個字仍然負載著遠道而來的詩人的一種欣慰:巍巍祠堂果然名副其實,堂堂賢相真乃功高如山,蒼松翠柏就是明證!如果這里的“柏森森”是實景,那么詩人所見所聞的映階碧草、隔葉黃鸝當也是實景。
蒼松挺拔,碧草如蓋,黃鸝婉囀。自會有人問:既如此,詩人在頷聯(lián)中為何又發(fā)出“自”春色、“空”好音的感嘆呢?問題是詩人不是來觀賞這里的風景的,甚至也沒有寫祠堂的莊嚴肅穆。如果不從游人稀少、門庭冷落的角度,就難以解釋“自”、“空”這兩個突如其來的詞所帶來的不和諧。盡管眼前的武侯祠碧草依然映階,隔葉黃鸝猶在啼鳴,可詩人想到的是和這生機勃勃的一切相映襯的諸葛武侯一類的人物早已不復存在了,能不黯然憂傷嗎?人去祠空,觸景傷情,再美的芳草也只是應和大自然的季節(jié)罷了;再美的黃鸝啼囀,也沒有武侯一類的人物來賞聽了!所以,詩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蜀相》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懷,但就詩的起承轉合而言,其實從第二聯(lián)起,就已經推物及人,變了基調,產生悲慨凝重之氣了。而這又正和尾聯(lián)發(fā)出的“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長嘆一脈相承。
三、為什么“英雄淚滿襟”
且看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從側面展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開濟”中的“開”指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指扶助劉禪匡濟艱危;“老臣心”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先“開”后“濟”,雖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但終未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諸葛亮這樣的英雄人物何其悲壯!杜甫瞻仰武侯祠堂,感慨諸葛亮忠貞不二、功業(yè)未就的同時,怎能不浮想聯(lián)翩呢?所以,就《蜀相》而言,在教學中與其討論尾聯(lián)中的“英雄”具體是指哪些人,實在不如探討為何古往今來天下“英雄”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深感痛心惋惜。歷史上的英雄不都是能刻石記功而還的,更多的是那些渴望建功立業(yè)卻功業(yè)未成。功業(yè)未成或干脆是失敗的英雄或像杜甫這樣懷才不遇的“英雄”對諸葛亮的才能,除了欽佩之外,更欽佩他時逢良主、事業(yè)有托的人生機遇。然而,諸葛亮以驚世奇才、“相父”之尊縱橫馳騁,大業(yè)還是未成,最終落個將星墜落五丈原下,人算不如天算的結局,實在令天下英雄深為惋惜。這是英雄對英雄的“相惜”。剛剛經歷“安史之亂”的一代詩圣,面臨仕途失意,動蕩時局,堪憂國無大才,塊壘厚積,于是千古登臨,由人及己,自然禁不住老淚縱橫,發(fā)出“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浩嘆?!伴L使英雄淚滿襟”,嘆息的是功敗垂成的蜀相諸葛亮,嘆息的是自己命運坎坷無處施展抱負,嘆息古往今來壯志難酬的英雄的共同命運!正是有著共同的抱負,共同的命運,天下英雄才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彼此理解。
李杜文章萬丈高,的確如此。杜甫就是杜甫,只有他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寬大胸襟,才能寫出這憂國憂民而境界自成高格的千古絕唱——《蜀相》!
(周紹馳江蘇省鹽城生物工程高等技術學校)
李白夢斷天姥
汪四甫
對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文中夢游仙境的理解,大多認為是以仙境的美麗反襯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以夢游仙境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世界的逃避與憎惡,仙境就是詩人的理想,我對此卻不敢茍同。我認為這首詩是作者長安夢想破滅后對現(xiàn)實和自我的告白。
在長安之行之前,李白一直懷著美好的政治理想,“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歸時尚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就是最好的見證。長安自然是他心中的圣地,是夢求的仙境??墒撬麃淼介L安之后,玄宗只把他看做詞臣,供奉翰林,并不重用,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又得罪了不少權貴,尤其是得罪了玄宗最寵信的高力士和楊貴妃,這已經預示著他的仕途之門就此關閉。在長安的兩年時間里,他更是耳聞目睹了權貴的跋扈,官吏的腐化,官場的爭斗,這使他清醒地看到了唐王朝在燈紅酒綠、歌舞升平的漂亮外衣掩蓋下的罪惡與黑暗,這一切與他的性格格格不入可又無可奈何。
744年,他被賜金放還,這可以說是他人生中一個最大的打擊,他在《行路難》中寫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笨梢娝敃r內心是何等的凄苦與無助,何等的苦悶與彷徨,他必然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理想,《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他痛苦思索后的結果。
如果說仙境是詩人的理想,為什么詩人將仙境寫得如此恐怖:“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毕筛T打開之時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边@與神仙洞府出現(xiàn)時的氤氳祥和、彩云瑞氣傳統(tǒng)手法極為相悖,倒像是妖魔鬼怪出場的前奏。再看仙境的描寫:“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迸c皇宮有何兩樣,活脫脫是一個神化的皇宮。我認為李白夢游天姥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詩人對長安之行的回憶,此行想起來其間兇險令人不寒而栗,不然詩人為何在夢醒時會“魂悸以魄動”,不就是做了一場惡夢嗎?
在他當時看來長安之行簡直就是惡夢一場,現(xiàn)在已是夢醒時分。他清醒地看到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不能被官場所容,而自己又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決定他只能“騎白鹿,訪名山”,去過另一種“逍遙”生活。
(汪四甫湖北省通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