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祿 王長峰
古人云:“賦詩言志?!笨鬃釉唬骸傲⑾笠员M意?!倍际钦f詩人創(chuàng)作的動機和目的在于表達感情,而表達感情又要借助于刻畫形象來實現(xiàn) 。因此,分析和解讀詩歌形象,領會和感悟作者情懷,是我們鑒賞詩歌的關鍵。
大致說來,詩歌的形象分為兩類,即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又分為客體形象和自身形象。
如賈島的《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刻畫了一個手持利刃、急于建功立業(yè)的劍客形象。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彼茉炝艘晃恢救じ邼嵉臐O翁形象。這都是客體主人公形象,但都表達了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懷。
又如,陸游的《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笨坍嬃艘粋€從前線歸來,壯志未酬,借酒消愁的詩人自身形象。辛棄疾的《西江月·遣興》:“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同樣是刻畫了報國無門、借酒消愁的詩人自身形象。作者正是通過刻畫自身形象,表達了心中的苦悶和無奈。
再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笨坍嬃饲甯哓憹?、聲名遠播的蟬的形象。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月欲三更。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作者通過江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景物形象描繪了江面上安謐和平的情景。當然,無論是寫景還是狀物,作者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懷和感受。
把握好詩歌中的形象及其特點有利于我們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準確、全面地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僅靠分析形象還不夠,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考慮。
1.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事跡。如陸游曾經(jīng)參加過抗擊金軍的戰(zhàn)斗,出生入死,后遭投降派打擊而報國無門,因此他的作品或回憶如火如荼的戰(zhàn)斗生活,或表達壯志未酬的憤懣情緒。
2.聯(lián)系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如盛唐時的知識分子因國力強盛而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反映在邊塞詩中,多有同仇敵愾的豪情和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而宋朝積貧孱弱,國力衰微,于是知識分子筆下大都是悲涼的國仇家恨以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愁悶苦緒。
3.細讀題目、序言、注釋。它會告訴我們創(chuàng)作的年代,或創(chuàng)作緣由,或創(chuàng)作背景,或作者的遭遇等,這對我們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至關重要。
4.避免先入為主。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背景下可以創(chuàng)作出不同風格不同情感的詩歌。杜甫的詩固然沉郁悲涼,如《登高》,但也有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種艷麗明快的詩句。陸游、蘇軾的作品大都關注國計民生,悲壯豪放,但也有《江城子》、《釵頭鳳》等作品寫得兒女情長,哀婉動人。因此,多方面結(jié)合,認真理解、反復感悟,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果我們從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和作者關注的對象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許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一、感情基調(diào),我們借用數(shù)學上的概念就是正向的和負向的兩類。所謂正向的,即指讓人覺得振奮、豪邁、溫馨、
愉快、喜悅、熱愛、贊嘆等情感;所謂負向的,則指讓人感到低沉、悲苦、痛心、失望,孤獨、凄冷、憤恨等基調(diào)。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渲染了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的熱愛、贊嘆和懷念,是正向的感情基調(diào)。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痹娙擞谩白怼?、“涼”、“愁”、“清”等字眼渲染了離別時孤月高照,猿聲凄厲的氛圍,表達了朋友離別的惆悵孤寂之情,是負向的感情基調(diào)。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應該是一種初步的感受,更深入的感悟則要通過分析作者感情關注的對象來實現(xiàn)。
二、情感關注對象,主要是自己,他人,社會和大自然。
1、關注自己。有的詩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甚至遭貶流放而孤獨寂寞,愁悶無緒,于是借助景物描寫或塑造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也有的是人厭惡官場,決心脫離世俗,潔身自好,寄情山水,也借 描寫大自然或虛幻境界來表達志向。比如詠物詩、懷古詩大都是這種情況。駱賓王的《詠蟬》、蘇軾的《卜算子·詠梅》就是借助物象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懷;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借歌頌田園生活表達自己的人生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牧的《赤壁》、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等都側(cè)重于抒發(fā)作者個人感受和情懷。
2、關注他人。也有不少詩詞歌頌親情、友情、愛情、表達作者對朋友的依戀,或思婦對征夫的期盼,或游子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等。送別詩、思鄉(xiāng)懷人詩都屬于這一類。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腸人。”借想象分別后的景象來表達對朋友的牽掛之情;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睂懗隽怂紜D對親人魂牽夢繞、刻骨銘心的思念與牽掛。
3、關注社會。受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很多詩人積極入世,關心國家大事,關注民生疾苦,尤其是在連年戰(zhàn)爭或江山半壁、民不聊生的年代,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用手中的筆,揭露黑暗,鞭撻暴政,同情百姓,反對戰(zhàn)爭。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絕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用調(diào)侃和諷刺的筆調(diào)批判漢帝不關心民生疾苦,一味求道訪仙的做法;袁枚的《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贝竽懚苯拥亓髀冻觥懊褓F君輕”的思想,表現(xiàn)了對勞動人民的關心和同情,并對統(tǒng)治者的所作所為提出質(zhì)疑,難能可貴;再如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前兩句表現(xiàn)了將士們奮不顧身、勇敢殺敵的氣概和精神,而后兩句則間接表達了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產(chǎn)生了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
4、關注自然。有的詩人把感情注入山水自然,通過物我合一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表達某種特殊的心境,或表達某種人生哲理。如蘇舜欽的《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窗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睕]有特別明顯的思想感情,而是渲染一種清涼靜謐、清幽朦朧的氣氛,表現(xiàn)了詩人悠閑曠達的心境;又如歐陽修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蓖ㄟ^林中鳥和籠中鳥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和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蘇軾的《題西林壁》則表達了一種人生哲理。
當然,同一篇作品,可能其思想內(nèi)容是復雜多維的,既有個人感情的流露,也有對他人的思念,還有對社會的關注等。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币粋€“落花時節(jié)”把身世的飄零、社會的動蕩、國家的衰敗囊括其中,其中既有個人遭遇的感慨,又有友人相見的欣喜,更有物是人非的辛酸 ,以及對戰(zhàn)后國家凋敝的傷感。
解讀詩歌是一個復雜的審美過程 ,而每一首詩歌本身又有其主觀性和多維性,因此,不能想象會有一種萬能的規(guī)律適合所有的作品。因此我們要反復詠誦,用心感悟,既要把握好詩歌形象,更要悟透作者情感內(nèi)涵,從而在較高層次上獲得審美感受。
(王在祿 王長峰,山東商河縣第二中學)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