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一個夏夜,我去隔壁寢室串門。門一開,就見一個健碩的身子赤條條地坐在那兒,身旁是喝了半瓶的紅星二鍋頭,手里拿了支筆,嘴里嘀嘀咕咕地不知所云。
這不是深諳佛理的老曹嗎?又不知在修煉什么密宗心法?正當我疑惑之際,對床的小夏笑著告訴我,老曹正在創(chuàng)作一個劇本呢。學古籍的老曹竟也有如此神通,我當時付之一笑,僅作一個寢室文化的奇觀罷了。
2006年2月14日,我來到城隍廟豫園劇場,觀看現(xiàn)代人劇社出品的現(xiàn)代心理劇《門》。忽然,有人叫住了我,竟然是從不看戲的小夏。小夏此來,是為捧老曹場的,原來《門》就是老曹那個夏天所演的神通。驚喜之際,燈光漸暗,戲開始了。
“一個自感生活完美的老人,一個在封閉屋子內(nèi)呆了二十年的偵探作家,似乎又要度過那普通而美滿的一天。此時,一個沒有背景、沒有身份的陌生人突然闖入,他捉弄、調(diào)侃、質(zhì)問著那個老人。在他的啟示下,老人如一個偵探般調(diào)查自己的回憶——他的作品、他的妻子、他的女兒、他的醫(yī)生,他現(xiàn)有的一切。最終,老人死去。在靈魂出殼中,他打開了門,于是……”
戲結(jié)束了,我卻站不起身,像是被狠狠擊倒一般。想和身邊的小夏說笑兩句,卻一下開不了口。等到老曹和劇組人員從后臺出來時,我才算緩過些神來。
導演余翔和所有演員褪去了舞臺的光環(huán),顯得十分可親。他們都是謝晉學院02級表演系的學生。余翔說,他第一次看到《門》的劇本就被折服了,因為它將現(xiàn)代人的漠然麻木寫得入木三分,具有很強的先鋒意識。后來,心理劇《門》參加了當年的大學生話劇節(jié)展演,又在山東小劇場節(jié)上獲獎,這次是從山東回來后的首次演出,也算是大四分別前的聚會吧。也許,以后很難再像現(xiàn)在這樣義無反顧、淋漓盡致地去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和批判了。
和他們交流時,我的腦子始終被“異化”這一理念所占據(jù)。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都被工具化,自我成為實現(xiàn)自我的工具——多可笑的悲??!就是在這種工具化的進程中,自我流失了,過去成了他者向現(xiàn)時所講述的故事,人被逼入一種尷尬的遺忘中。而《門》正想提示觀眾這種流失,激醒這種已經(jīng)被大家遺忘的自我失落。正如主演陳志超所說,希望《門》能帶給觀眾一種勇氣,去戰(zhàn)勝大環(huán)境和小角色的雙重壓抑,打開自己的心靈之門。
當我們侃侃而談之際,老曹卻在那里偷笑。那一臉壞笑仿佛在說,也許我們早已掉入了他的敘事陷阱之中,“非臺無樹”的老曹是不會贊同任何闡釋的,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他說,《門》在表現(xiàn)手法上取消了背景,突出了單純的人的境遇和在境遇中的掙扎。事理的線索被刻意地多解,提示了自我和自我相隔離的窘境,劇中人已經(jīng)迷失了自己的過去,對過去的思考是薄弱而牽強的,真實的過去只存在于觀眾的構(gòu)想中。
余翔表示,他能理解老曹的想法,在構(gòu)思和排演這部戲時,大家都還是學生,抱著對藝術(shù)的探索和渴求一同完成這部戲。他是第一個對劇本提出解釋的人,可是這種解釋又被自己所壓抑,而把更多的空間留給觀眾。同樣地,演員也被要求去獨立地理解作品,在自己的思維中去構(gòu)想,并且用自己的思想去演出,拒斥答案,拒斥“告訴你一個道理”的傳統(tǒng)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