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榮小檔案:
1962年7月生于四川射洪縣。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院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儀表材料學會常務理事,《功能材料》編委。
已發(fā)表論文100多篇,申請國家專利9項,已獲得3項專利和1項專利授權;出版《電子材料導論》(統(tǒng)編重點教材)、《材料物理學》(博士生教材)、《軍用電子材料》等5本著作。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國防工業(y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擔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防973重大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被評為“四川杰出創(chuàng)新人才”。
2006年初春的一個上午,在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我們見到了慕名已久的李言榮。
“近日我腰椎患病,疼得厲害,耽誤了你們的時間安排。非常抱歉……”甫一見面,李言榮和藹友善的言談舉止,一下子就拉近了這位蜚聲海內(nèi)外的微電子專家與我們的距離。
我們的話題從李言榮上小學開始,涉及他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一段經(jīng)歷就是一個故事——
讀書,是他最強的愿望
1962年7月李言榮出生在鐘靈毓秀的射洪縣金華山下金華鎮(zhèn)上一個普通的街道居民家里?!罢f是居民家庭,其實我們還不及農(nóng)村人的生活?!崩钛詷s回憶說,“因為文革中爺爺被打倒,全家受到牽連,生活很是艱苦。更為惱火的是我不能按時上學?!泵棵客瑢W們都開學一兩個月了,李言榮才在父母的八方懇求下步入學堂?!澳菚r,能上學讀書成了我的最大向往?!崩钛詷s說。
然而,艱苦的條件并沒拉下這位熱愛學習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李言榮的成績都名列班上前茅。
“別的同學都喜歡玩,但李言榮卻喜歡看書,并常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碑斈昱c李言榮一起就讀于金華鎮(zhèn)中的初中同學回憶說。
高中階段,李言榮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里,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從一張發(fā)黃的金華中學學生學籍表里,我們看到,李言榮當年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每期成績都在93分以上,班主任老師給他的評語是:熱愛黨,不斷爭取進步;刻苦學習,獨立鉆研,善于自學,上課踴躍發(fā)言……
1979年,李言榮參加高考,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四川師范學院(現(xiàn)四川師范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yè)后,從小就熱愛學習的李言榮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博士連讀班。1992年,李言榮博士畢業(yè)后,來到電子科技大學做博士后研究。自此,他開始在“微電子”領域一路進擊。
一片薄膜,沖破西方封鎖
來到電子科技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后,僅僅一年的時間,李言榮就完成了從講師到教授的飛躍。期間,李言榮完善了Bi系超導體基本物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頗有創(chuàng)新的成果。然而,他感覺雖然自己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但學術視野還不夠開闊,他想到國外看看。
因此,1995年夏天,當?shù)聡鳩ZK中心邀請李言榮做客座研究員時,他毫不猶豫,欣然前往。在那里,他學到了先進的尖端技術,同時他發(fā)現(xiàn),國外雖然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但其技術方法缺陷很多。于是,李言榮毅然回國,并開始著手破解“高溫超導雙面薄膜制備技術”這一世界性難題。
歷經(jīng)幾年的辛勤耕耘,李言榮帶領研究團隊用自己“更簡單、更聰明的辦法”——單軸驅(qū)動雙軸旋轉(zhuǎn)直流濺射方法,成功解決了有關技術難題,并首次在國內(nèi)研制出高性能高溫超導雙面薄膜,在微波電子器件領域發(fā)明了中國人自己的技術,美國、德國同行不得不承認他們“技高一籌”。
高性能非制冷熱釋電薄膜是國內(nèi)外長期突破不了的難題。李言榮他們提出并發(fā)明了一種特殊納米自緩沖層結(jié)構,大幅度提高了熱釋電薄膜的電學性能,比國內(nèi)外迄今為止所報道的高一個數(shù)量級以上,被國內(nèi)某專業(yè)所測試后評價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李言榮成功了,他的成功,奠定了他作為我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領域年輕的領軍人物的地位。但是他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先后5次出國學習交流,準備著向更高的技術領域沖刺!
一介書生,舉重若輕,用一片薄膜,沖破西方封鎖,用高溫超導材料鑄造富國強兵的利劍,把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擔扛上了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研究的頂峰。
聚人,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走進電子科大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很難相信眼前這個只有6臺自制機器的實驗室就是李言榮的“戰(zhàn)場”,而這個“戰(zhàn)場”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已經(jīng)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知道,這個實驗室是在“擊敗”全國眾多頗具實力的科研院所后脫穎而出,全國僅有10多個。
“其實,設備固然重要,但研究的核心條件還是人才??萍歼M步在于創(chuàng)新,主要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崩钛詷s說,“它需要一個團隊,一個善于謀劃、敢想敢干、勇于挑戰(zhàn)的團隊。”
因此,2002年學校院系調(diào)整,已經(jīng)有5年信材學院院長經(jīng)歷的李言榮當選為新的電子科大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時,他感受到更多的是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考慮得更多的是共舉大業(yè)的教學、科研人才團隊。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
然而,決心和現(xiàn)實畢竟有著一段距離。當著手學院工作時,李言榮分明感到困難不少,尤其是人才缺乏,人才的精神面貌有待改觀。于是,李言榮一邊帶頭積極培養(yǎng)人才,一邊著力塑造人才隊伍積極上進的精神。“這些年,我在具體的工作中花的時間少些,主要精力放在了學院發(fā)展大的構思上。”李言榮說,“沒有目標是做不成事的。把人才聚攏后,要考慮做什么,然后是要選擇大事來做,并且做大事還要有高標準。否則浪費了人才資源?!?/p>
致力于創(chuàng)新團隊打造,為李言榮負責籌備成立 “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實驗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這個實驗室已經(jīng)達到78人,包括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29人,90%具有博士、碩士學位,85%在45歲以下。實驗室承擔著70多項國家重大研究項目。
時間,成為最大的“對手”
科研、管理工作已是千頭萬緒,但李言榮還有教學工作。近5年,他培養(yǎng)了博士后2名、博士生15名、碩士生18名。
當我們問及李言榮的時間安排時,他搖搖頭幽默地說:“說到我的‘軟肋’上了,我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只能想盡辦法擠了,我一直和時間在比賽?!彼麕缀趺刻於际窃缟?點上班,直到深夜12點回家,除開吃飯時間,他一天工作平均達14小時!
因為白天有不少行政事務,李言榮不得不擠晚上的休息時間搞科研工作。每天晚飯后,他都習慣性地來到實驗室,這里成為他盛載情感的空間,也成為他工作大顯身手的平臺……直到夜深人靜,他才在同事們和研究生的催促下離開實驗室。布滿星辰的夜晚也熟稔他回家的腳步聲。唯獨這時候,他才記起小女兒總是抱著他的腿,不肯讓他出門的情景。
提起女兒,李言榮心里充滿了愧疚。去年暑假,12歲的女兒突發(fā)高燒,本來應該去醫(yī)院,但他只買了一些感冒藥給她吃,結(jié)果女兒高燒不退。直到第三天他才不得不擠出一點時間,帶著女兒去醫(yī)院輸液
聽到這些,我們原本打算問及他的業(yè)余愛好等話題只好作罷,因為有太多的事情等著他。臨別時,李言榮堅持送我們到樓梯口,他反復強調(diào),自己所做的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比起黨和人民對自己的培養(yǎng),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