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一百”除表意數(shù)字,還意味“高度”。
本刊已第100期。
就其社會效益、選題視野、文章質(zhì)量以及印刷裝幀而論,是否也已百尺竿頭?我們說了不算,讀者才是“上帝”。但創(chuàng)刊17年,編發(fā)100期,我們始終如一地追求完美卻是不爭的事實。全體同仁為此誠惶誠恐,不敢稍有懈怠。因為我們時刻記得,身后有無數(shù)親切和期待的目光。
那是敬愛的鄧大姐對創(chuàng)辦本刊笑意吟吟連聲稱好,并親筆題寫刊名;那是德高望重的胡喬木同志諄諄告誡我們的采編人員要“結合社會史反映黨史”;那是尊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宋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示我們“深入挖掘南方局偉大歷史功績和紅巖精神”;那是童小鵬、楊超、馬識途等許多有大功于中國革命的老同志為出版、發(fā)行奔走,甚至親自撰稿、組稿;那是中央黨史研究室將本刊放在全國黨史工作大局中拔冗指導,期望我們“資政育人”;那是中共重慶市委確定本刊為“學習、研究、宣傳紅巖精神主陣地”;那是廣大讀者在紅巖精神感召下煥發(fā)出來的巨大熱情……在信任與鼓勵中,我們除了不斷受到鼓舞外,責任心和使命感也與日俱增,于是我們傾力而為,用心盡力,用艱苦努力,用開拓創(chuàng)新,去努力爭取最好績效,以回報厚愛。盡管17年間人事更替,機制變化,但主題依舊,精神不變,一脈相承。
在度過了一個個或順利,或艱難,或欣喜,或懊惱的日子之后,我們將100期正刊、2期增刊、2套叢書、2000多篇稿件、近1000萬丈字、4000余幀圖片奉獻給了讀者。這包括一上柜就被讀者一搶而光的《紅巖精神叢書》、17年間一直被許多老同志作為珍品收藏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故事專輯》、多次再版的《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烈士殉難40周年紀念特刊》等集子,包括被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肯定、調(diào)閱,并已成為“紅巖”品牌代表之作的《“獄中意見”警鐘長鳴》,和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華潤在大決戰(zhàn)中創(chuàng)業(yè)》、《我在紅巖受政治審查的經(jīng)歷》、《風雨如磐港島行》、《季米特洛夫支持毛澤東》、《人民政治家胡耀邦》、《氣度如海心細如發(fā)——憶周總理關心西藏工作的幾件事》、《戰(zhàn)斗在女牢》、《陳賡大將軼事》、《此紅巖非彼<紅巖>》、《纖筆奇兵》、《金日成找了她50年》、《天擇——陳嘉庚回國慰勞考察記》、《<沁園春·雪>情結30年》、《鄧小平與新重慶》、《赤誠》等精品篇目。先后有《“獄中意見”警鐘長鳴》、《此紅巖非彼<紅巖>》、《關于重慶解放戰(zhàn)斗史實的辨?zhèn)巍?、《鄧小平與新重慶》、《赤誠》等獲省部級期刊好稿一等獎;《歷史上的紅巖精神》、《史迪威后人的重慶情》等獲省部級期刊好稿二等獎。在全國林林總總的社科期刊中,本刊以“學習、研究、宣傳紅巖精神”獨樹一幟,小有成績,已成品牌。
無論這份“答卷”是否完滿,我們都將下決心更上一層樓,因為面對“十一五”的召喚和重慶市委關于“主陣地”建設的要求,尤其面對一直關愛、關注、關懷本刊的所有目光,我們別無選擇,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高度地呼應時代,面向群眾,服務大局,資政育人。
我們的目標,是辦一個主旋律精品刊物。這個“精品”,主題更鮮明,選題更精彩,文章更斑斕,圖片更搶眼,在畫面中和字里行間,跳蕩著時代主旋律,讀者可以在賞心悅目中,或舒緩,或激越地細細品味歷史,認真地審視現(xiàn)實。
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們調(diào)整了辦刊機制,加強了隊伍建設,更主要的是進一步明確了以弘揚紅巖精神為主題,以資政育人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以讀者為“評委”的辦刊理念。我們將認真貫徹“三貼近”原則,堅持雜志的高品味、通俗化、大眾化,力爭做到“有益、可讀、耐嚼”;我們將制度化地研究讀者和市場,在堅持宗旨的前提下按讀者需求辦刊,力爭做到“對味口,有特點”;我們將較大幅度地調(diào)整內(nèi)容結構,拿出更多版面介紹社會主義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大事件和各個層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力爭做到“橫到邊,縱到底,全方位,大場面”,為社會和讀者展現(xiàn)一幅輝煌壯麗、多彩多姿的新時代社會歷史畫卷。
有各方面的關愛,我們有決心也有信心實現(xiàn)這個目標,當然也特別需要有識之士假以援手,不斷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牽著我們進行又一輪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