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樹理誕辰百年之際,全國人民和廣大文學愛好者用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位中國文壇巨匠。趙樹理雖然離開我們已經30多個年頭了,但他留給我們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和許多豐滿生動的人物,為我國文學畫廊增添了“農村史詩”般的靚麗的風景。
在趙樹理誕辰百年之際,又恰逢全國人民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加快建設現代化新農村、推進和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宏偉目標之時。廣袤的農村是文藝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豐饒富礦和不竭源泉。為這塊熱土與家園歌唱,不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和趙樹理生前所企盼和追求的嗎?這個時候,我們怎能不想起這位終生為農民操勞,專寫農村社會“問題小說”的文學大師呢?
趙樹理是繼魯迅、郭沫若、茅盾這些新文學奠基人之后與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齊名的一位大師級人物?!吧剿幍拔膶W流派”已成為了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知名度很高的“鄉(xiāng)土文學品牌”;“農民化的文學范式”和口語化的“工農語言文體”給文學語言注入了新鮮活力?!缎《诮Y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作品以獨特的敘述藝術形式和美學價值,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獨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農村題材小說,填補了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空白。
為了實現寫好農村與農民的諾言,趙樹理堅守“鄉(xiāng)土文攤”作家純樸的本色,從不以大作家自居。他說:“我不想上‘文壇’,不想做文壇作家。我只想上‘文攤’,寫一些小本子夾在賣小唱本的攤子里去趕廟會,兩三個銅板可以買一本。這樣一步一步地去奪取那封建小唱本的陣地。”他還說:“中國的文壇太高,普通群眾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來鋪成小攤子。因為那些歐化的長句子,干枯而深奧的敘述,各種古怪的表現形式和毫無生活內容的作品在農村農民中間根本沒有市場?!?/p>
作家張平對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主張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些作家總想把自己的作品定位很高,把閱讀自己作品的對象定位很高,甚至定位到極少數專家、學者一樣的高度以為越高才越有經典意味,越可能永久流傳。至今我們還在紀念趙樹理,還在研究閱讀他的作品,這是很有力的證明。趙樹理為農村文化不高或不識多少字的人寫了那么多作品,也一樣可以流傳,也一樣能成為經典,也一樣會偉大不朽?!?/p>
青苗先生認為:“從‘五四’到‘左聯’、到建國初期,以農民為題材的作品不少,但真正刻畫了農民性格的,卻不很多。自趙樹理之后,中國文學中才開始有了真正的農民。作品中的農民生活氣息濃厚,有一種天然的農村生活氣息。讀他的作品,好像走入太行山農村和深入到農民的生活之中一樣。”“建國三十年來我們文藝界的經驗和教訓是很多的,但其中有一條很重要,我們能不能和全國人民站在一起,能不能忠誠地深切地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面貌,這看來是個最平凡的問題,實際卻是最重要的問題。是評價和衡量我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標尺之一?!壁w樹理的作品中人物眾多,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眾。1962年8月2日至16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在大連召開的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會提出的“寫中間人物”就是對趙樹理“大眾化”、“通俗化”的充分認可。比如“小腿疼”這個“小人物”,是趙樹理的短篇小說《鍛煉鍛煉》中的一個五十來歲的老太婆,因為經常是“占便宜活”,凡是便于偷莊稼的活就干,不然就借口“小腿疼”不出工,其綽號也是這樣得來的。對于這一類人,社副主任楊小四為代表的干部群眾深為不滿,在“整風”中力主批評教育。而中農出身的社主任王聚海卻不論是非,一味遷就,主張“和事不表理”,還經常批評年輕干部缺乏“鍛煉”。后來,在一次由楊小四安排的拾棉花的勞動中,“小腿疼”偷棉花的事情發(fā)生了,經過一番說理,一向耍奸使刁、強詞奪理的“小腿疼”終于認了錯。由此不僅有效地遏制了有損集體利益的消極因素,也使王聚海這樣是非不明的干部也受到了“鍛煉”。這篇小說從內容到形式,可以說是趙樹理“勸人文學”最成功的一個版本。
《李有才板話》是繼《小二黑結婚》之后又一力作,趙樹理在《李有才板話》中,大膽地把傳統(tǒng)小說里的“詩話”變異成了通俗的“板話”。把說詩的人叫做“板人”,以新穎的表現手法,為讀者奉獻出了一個鄉(xiāng)土氣息非常濃厚、富有生活情趣的經典之作。
《李有才板話》描寫的是抗日根據地的基層政權建設問題。毛澤東《在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期間,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以防豪紳地主把持政權?!边@部作品描寫的是太行山區(qū)一個村莊叫閆家山,閆家山這個村里的“閆恒元派”就屬于民主政權要專政的對象。他們把持“閆家山”政權多年。村長閆恒元下了臺退居在幕后,由侄兒閆喜富繼續(xù)干村長拋頭露面。他們橫行鄉(xiāng)里,無惡不作。還利用種種手段騙取了“模范村”的榮譽。而老槐底下的“老字輩”、“小字輩”們祖祖輩輩受盡了西頭“閆恒元”派的欺壓。
《板話》中刻畫了章工作隊員和農會主席幫助基層建立政權的不同的工作方法和作風。章工作員作風不深入,不接觸和發(fā)動群眾被閆恒元派所蒙蔽。也反映了一部分同志在基層中工作不扎實,只注重作表面文章,使得問題不能真正得到解決。楊同志作風扎實,深入群眾并發(fā)現了李有才這一農村文化人,他還會編快板,而且在群眾中有一定影響。楊同志依靠了李有才一大批群眾,發(fā)揮了李有才會編快板的特長,并掌握了閆恒元的罪證?;睒涞椎娜罕娮罱K戰(zhàn)勝了閆恒元派。全書共編了十四首“板話”,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進行了生動的刻畫。比如說最出名的一首板話:“模范不模范,從西往東看,西邊吃烙餅,東邊喝稀飯。”因為西邊是閆恒元,當然就吃烙餅,東邊是槐樹底的窮苦人,就只能喝稀飯了。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生動感人。對于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這一作品各位研究專家和文學大師都對其贊賞有加。董大中先生這樣說道,趙樹理是一位藝術形式的革新家?!独钣胁虐逶挕肥撬谖膶W民族化上的重大貢獻。這是一部在我國文學民族化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郭沫若、茅盾等大師都有中肯的評論。郭沫若在《板話及其他》一文中說,讀了這本書和《解放區(qū)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選》,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穎、健康、樸素的內容與手法陶醉了,這兒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文化,誰讀了我相信都會感興趣了。茅盾在看完“板話”后說道:“《李有才板話》是這種新形式的一種,無疑這標志了向大眾化前進的一步,這也是標志了邁向民族形式的一步?!蔽膶W評論家雷達先生也對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形式贊譽有加:“《小二黑》和《李有才板話》在40年代出現,就有劃時代的意義。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對今天的一個啟示是:新形式的創(chuàng)作,因為中國人讀小說的習慣還是以欣賞故事為主,愿意讀那些故事情節(jié)比較曲折的作品,有故事才能贏得讀者,在這方面,趙樹理有一套的;還有語言問題,趙樹理幽默的語言風格,使他的作品能夠出彩。可以說,他的作品是從群眾生活中自然涌現出來的。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趙樹理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抓住了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兄弟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這一規(guī)律。更加尊重和了解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這些都是趙樹理文學藝術成功的真正‘秘訣’?!?/p>
為人民大眾而寫作這個命題,許多革命導師們都旗幟鮮明地指出過:偉大的藝術永遠屬于人民的,也是判斷文藝進步性的一項重要標準。毛澤東曾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文藝不是為別的人服務的,而是為人民的。“為最廣大的人民,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士兵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备母镩_放后,文學藝術人民性這一命題也受到了社會大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很多藝術家受到各種新思潮的沖擊,對原有的創(chuàng)作理念產生過動搖,對建構什么樣創(chuàng)作主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隨著逐步建構具有社會主義特色文藝理論的形成,基本明確了我們的創(chuàng)作理論構架。《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鄧小平指出,“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并多次強調“我們的文藝受于人民”;“對人民負責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使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系,藝術生命就會枯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魯迅之所以偉大,仍然在于他一生所堅持的“偉大文學方向”即:“在人民的歷史創(chuàng)造中實現藝術的創(chuàng)造,在人民的歷史前進中實現藝術的進步?!薄短K聯大百科全書》對“藝術的人民性”詞條是這樣解釋的:“藝術上的人民性是藝術和人民的聯系,人民大眾的生活藝術上的反映,勞動者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藝術上的表現?!?/p>
藝術的人民性和作家如何為人民大眾而寫作這一命題,是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之后。廣大的作家們都對其作出了大膽的實踐。這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如何解決文學大眾化的一個“文學內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廣大作家如何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中,真正賦予其新的內涵,并能像趙樹理那樣勇于藝術自主創(chuàng)新,立志終生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敬業(yè)精神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的這樣一個問題,孫偉科是這樣認為的:“作家和藝術家要實踐好這一歷史命題,首先要完整地把握人,要求我們的作家對人多一些精神關懷,多一些建立在現實關懷基礎之上的終極關懷。但是,我們的一些作家都拋棄了這個責任感,將文學變成了純粹的文字游戲,將文學變成了私人化寫作和身體寫作,變成了攫取商業(yè)利益的工具,將大眾的審美渴求和精神需求棄置不顧。一些作家都是將人變成一味感傷的對象,變成平庸、庸俗的載體。這些應該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針對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如何面對人民大眾,如何寫好人,作家自身的創(chuàng)作能力等方面也是一個沉重話題。我認為不解決好這個問題,文學很難發(fā)展?!崩走_也明確地指出:“新世紀以來的不少長篇小說比較缺乏超越現實客觀真實的內在的精神能力,只有吐苦水的能力,或者只有在文本上與污垢同在的能力,而這往往被譽為‘直面現實的勇氣’,或被認為忠于現實。有些備受關注的作家往往有杰出的藝術才華,有捕捉生活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良好技巧。但缺乏正面呼吁、引導和哺育的精神能力,缺乏建設性精神的陽光和雨露,這也說明我們的作家缺乏足夠的思想資源,缺乏造就人的精神能力,也就是說作家不僅要有為人民大眾而寫作的良好愿望,更重要的是作家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壁w樹理“是在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后,與新的時代、新的群眾相結合、創(chuàng)作成就卓著的人民作家。他為我國的文學寶庫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朽文學作品,他的創(chuàng)作主張和人格魅力影響了我們許多作家和廣大文學愛好者。趙樹理是中國作家的一面旗幟。他的創(chuàng)作產生過劃時代意義。不管是思想意義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資源。在今天,我們可以是先鋒的、現代的,但一定是要民族化的、中國化的。我們一定要尋求一種具有中國氣派的文學和中國作風。而趙樹理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應當說,趙樹理代表了一種深刻影響中國20世紀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潮?!?/p>
趙樹理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他甘守“文攤”作家的寂寞,決不攀“文壇”;他能身體力行,多才多藝,他會唱上黨梆子,同時能玩弄好幾樣樂器,嘴打梆子還不誤唱,創(chuàng)作了很多群眾喜歡看、時代起作用的優(yōu)秀作品。這一切都深刻地映照出這位人民藝術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的文學精神和對文學原創(chuàng)精神的追求。百年之際,我們懷念趙樹理,就要像趙樹理那樣真切地關注人性,關注民生疾苦,關注現世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常態(tài),關注和思索時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關注民族命運,更要關注活文化,要發(fā)揮文學藝術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