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研究文化差異的心理測驗。中國文化總強調集體的作用,而在西方國家,他們強調的是個人作用,所以在理解和解釋圖片含義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方式。下面就是這樣的一個測驗,看看你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樣子的呢?請注意,看完圖畫后請根據(jù)自己的印象盡快地作出判斷。
1.請看右面的圖A,你覺得單獨游動的那條魚和魚群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A.這條魚仿佛是頭領,它帶著整個魚群游動
B.這條魚是敵人,后面的魚群要攻擊它
C.這條魚在前面游動,后面的魚群主動向它靠攏
D.這條魚獨自從魚群中游走了
2.請看右面的圖B,你覺得單獨游動的那條魚和魚群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A.前面的魚群在游動,后面單個的魚在跟隨
B.前面的魚群受到了后面單獨游動的魚發(fā)起的攻擊
C.后面的魚主動加入了這個魚群之中
D.這條魚的伙伴們離它而去
好了!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了?,F(xiàn)在就來對照下面的表格看看測試結果吧!
圖片是相同的,我們的理解卻有這么大的差異,這是為什么呢?現(xiàn)在讓我們來作一下分析:一般來說,兩個圖我們都可能很容易地選擇A和C,因為這兩種選擇屬于傳統(tǒng)的中國式思維,其共同特點是5條魚最終可以走到一起,有些“大團圓”的意味。而B和D兩個選項,我們常常不會選擇,因為幾條魚結果是“不歡而散”,并不符合中國人的思維?,F(xiàn)在我們來看看每個選項代表的含義:
強制和諧型: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往往有一種權威的想法,不是某個人很權威就是某個群體很權威,大家最終可以走到一起,所以他們相信領導的能力。另一個方面,這種強制的結果是大家得到了意義上的統(tǒng)一,皆大歡喜,所以又有一種追求平和的意圖。
強制不和諧型:有這種想法的人也是有一種權威的意識,但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結果可能并不盡如人意。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總包括“武力解決問題”的成分,所以在群體活動中很難維持一種平靜的合作關系,往往會有“危機四伏”的不安。
聯(lián)系和諧型:群體和個體會因為內部的某種聯(lián)系走到一起。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或者受到他人的尊敬,其原因是自己的內在魅力或者群體的吸引力。
聯(lián)系不和諧型:顧名思義,兩種勢力會因為內部原因而導致分裂,比如離他而去或者他離開了群體。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覺得一個團體在內部會存在不和諧成分,而解決這種不和諧的途徑并非武力,而是一種自覺的、和平的分離。
不論作出了什么樣的回答,都沒有好壞之分。但這個測驗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們在看問題時不自覺的一種思維傾向。如果內心之中有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在群體合作的時候肯定會容易遇到麻煩,所以平時多多體察內心世界,找到合適的歸因方式,在以后的人際關系上會“左右逢源”。
(許常摘自《文苑》)
把自己的想法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另一個人,看似簡單,其實并不容易。一方未能領會另一方的本意,就意味著溝通的失敗。而不成功的溝通往往會帶來意外的誤解,使我們付出代價。電影大師塞西爾·B·德米爾(美國著名電影導演,主要作品有《十誡》、《埃及艷后》等)一定會同意這個觀點。
有一次,德米爾要拍一部史詩性的電影。為了拍好其中一個場景,德米爾導演安排了6部攝影機拍攝全景,另有5部攝影機專門負責近景鏡頭。這場規(guī)模宏大的拍攝活動從早上6點開始彩排,一直到傍晚時分,共進行了4次。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德米爾最后巡視了一番現(xiàn)場,下令開拍。
拍攝現(xiàn)場立刻變得熱火朝天。只見100名扮成士兵的臨時演員從山下往上攻,另外 100名士兵從山上往下沖。兩隊人馬相遇,開始發(fā)生一場“激戰(zhàn)”。與此同時,在另外一個現(xiàn)場,200名奴隸在搬動一塊巨大的石碑;一旁的羅馬指揮官對他們不斷吆喝,不時鞭打他們;片中主要角色也紛紛登場,他們的聲音被周圍的吶喊聲所淹沒。
這場戲從開拍到結束,總共用了15分鐘。隨著德米爾導演一聲大喊“?!?,現(xiàn)場演出完美收尾。德米爾導演滿意地轉向助理:“太棒了!”“是呀,場面太壯觀了,令人難以置信,簡直無可挑剔!”助手也贊嘆不已。
德米爾隨后向攝制組負責人做出勝利的手勢:今天已經(jīng)大功告成,可以收工回家了。而遠在山頭的負責人看到這個手勢也很興奮,他拿著喇叭喊道:“一切就緒,開拍!”
(朱石林摘自《諷刺與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