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臺灣一所大學的教授寫給其研究生的一封信,讀來令人頗有感悟:
近日事情煩多,做實驗、整理數(shù)據(jù)、閱讀文獻與投稿就已經(jīng)將認真的同學累翻了,更別提再多一件“與研究無關的事”加諸各位身上,同學此刻身心俱疲。老師理解你們的難處,故對于你們未按進度交出實驗報告,或做出應有的實驗進度,我也不忍苛責。但令人高興的是,諸位在面對人生過程中可能最嚴厲的考驗時,還能樂觀與積極地處理發(fā)生的問題,說明你們已慢慢地成長。
“忍辱”是門學問,把損及個人尊嚴的事忍下來,是件不容易的事,同時能將加諸自己的不公,視為對自己心性的考驗,更是難事。但各位應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困乏其身,增益其不能”。若司馬遷不因困囚,其怎能寫出《史記》?若勾踐不經(jīng)臥薪嘗膽,忍辱十年,其又怎能復國?韓信胯下之辱,益堅其心,終于成西漢開朝之大將軍。故“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應也不是難事。
然“忍辱”就能使自己的未來有所成就?我想未必,其間重要者,乃是“精進”功夫的培養(yǎng)?!叭倘琛睘楫斚轮?,“精進”則是事后所為,前者為自己鍛煉冷靜,后者則在思索問題中心,并尋找圓滿解決之道,并求圓融,如此周返,反復歷練本心,若保有此要領,各位未來應是可期。
與各位共習之。
(何事軍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