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綜合了文學、戲劇、攝影、美術、音樂等多種元素的視聽藝術;而音樂則是電影聲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美國已故著名電影作曲家赫爾曼曾說:“音樂實際上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無意識的支持。它不總是顯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卻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眱?yōu)秀的電影大師,總是善于用音樂把電影氣氛營造得更加震撼人心。
1895年12月28日,從電影誕生的這一天起,就產(chǎn)生了電影音樂。只不過,當時是為了配合電影畫面的內容和情緒,請來鋼琴師和小提琴師即興伴奏,所彈奏的大多是田園牧歌式的抒情音樂??梢哉f,這是電影音樂的雛形了。對此,德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在他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xiàn)實的復原》一書中總結道:“有人曾認為早期的影片放映利用音樂的目的是為了掩蓋放映機的討厭的噪音。這種解釋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軋軋作響的放映機不久就被搬出了觀眾廳,而音樂則頑強地繼續(xù)存在下去。音樂的出現(xiàn)一定是出于某個更為迫不得已的原因。這個原因不是什么純粹美學的要求,因為當初人們對選用的曲調的內容和含義是從不過問的——反正只要有音樂又是相當流行的就行,重要的只是有音樂伴奏這回事情??磥砣藗儚淖钤绲臅r候起就已經(jīng)感到,只要有音樂,那就能大大加強無聲畫面的感染力。電影音樂起初只是電影演出的一個組成要素,而不是影片本身的一個元素。它的主要職能是使觀眾在心理上適應銀幕上滔滔如流的畫面?!?/p>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聲電影在不斷改進,與電影畫面情緒協(xié)調的電影音樂也在不斷發(fā)展。1908年,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為一部影片譜寫的電影音樂,那就是法國著名作曲家圣·桑為影片《吉斯公爵被刺》譜寫的一首序曲和五個場面的樂曲。圣·桑有意識地將音樂與畫面結合起來,所譜寫的音樂當時深受好評,并影響了后來電影音樂的發(fā)展。直到1927年10月6日,美國影片《爵士歌手》正式公映、有聲電影誕生之時,電影才開始與音樂正式結合,從此作為電影一個重要元素的電影音樂也就隨之正式誕生了。1927年的《爵士歌手》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片中主角能開口說話的有聲電影,在此后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有聲電影便席卷整個影壇成為主流,聲音的出現(xiàn)讓電影表演更具生命力。由于故事情節(jié)已經(jīng)能由聲音與對白加以表達,音樂因此就有了更純粹的發(fā)揮機會和更強大的生命力。
電影與音樂的結合,使音樂有了畫面的形象,也使畫面插上了音樂的翅膀。電影音樂的出現(xiàn),使音樂藝術擺脫了音樂舞臺和歌劇院的限制,大大促進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繁榮,也使音樂作品有了廣闊的市場和空前的影響力。從有聲電影問世到20世紀40年代以后,電影音樂已成為一種高度專業(yè)化的音樂形式。電影中的音樂更加符合電影藝術的特點和形式,不僅用它來渲染氣氛,更主要的是用它來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心理體驗等。
具體而言,電影音樂可以傳達一定的情感。
用音樂表達人物內在的心理體驗,抒發(fā)人物微妙的情感狀態(tài),是電影訴諸音樂的主要目的。在故事片、愛情片及以表達情感為主的藝術片中,對感情心理的細微刻畫:如觸景生情、內心的痛苦、愛撫的幸福、孤獨的凄涼、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等等,都是音樂最得心應手的。
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影片大家都很熟悉,片子成功采用了意大利歌劇作曲家馬斯卡尼的《鄉(xiāng)村騎士》間奏曲。作為這部電影的愛情主題,每當主人公馬小軍看到米蘭,這段《鄉(xiāng)村騎士》的曲子就會適時響起,優(yōu)美舒緩的旋律再配以恰當運用的慢鏡頭,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氛圍,很好地表達了少男的初戀感覺。
拍攝于1945年的英國影片《相見恨晚》,描寫了一對萍水相逢的男女之間短暫的婚外戀情。導演巧妙地借用了俄國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表達了世間男女一旦陷入那種纏綿悱惻戀情之中的激情、困惑與無奈……
其次,電影音樂可以直接參與到影片的具體情節(jié)中去,加強影片的運動速度,推動劇情發(fā)展。
大家熟知的電影《南征北戰(zhàn)》是1952年由成蔭、湯曉丹導演的一部戰(zhàn)爭題材影片。其中“攻占鳳凰山”一段音樂,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激烈戰(zhàn)斗的情景,是中國電影音樂作品中音樂與畫面的情緒和節(jié)奏同步的經(jīng)典段落。作曲葛炎成功地將器樂音樂融入影片,烘托了劇情,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
拍攝于1956年的影片《祝?!分械娜恳魳凡捎昧嗽絼∫魳泛徒厦耖g音樂的語言,與影片的劇作和導演的樸實淡雅的風格相融合,加強了影片的風格和藝術感染力,緊密地配合了劇情發(fā)展。
《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歌。它從始至終貫穿整部電影,音樂的旋律從最初的平緩到激昂,再到纏綿悱惻的高潮,直到最后蕩氣回腸的悲劇尾聲,短短4分鐘的歌曲實際上是整部影片劇情發(fā)展的濃縮版本。
在這之外,電影音樂還具有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和敘事功能。
20世紀風靡中國的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創(chuàng)作的插曲,至今仍廣為傳唱。這首歌先后在“阿米爾回憶古蘭丹姆”、“楊排長試探假古蘭丹姆”、“阿米爾與古蘭丹姆重逢”三場戲里出現(xiàn),在完成敘事方面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用音樂來表達創(chuàng)作者對人物和事件的思想立場、情感態(tài)度,也是電影這一藝術作品常用的手法。
看過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紅高粱》的,應該對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里做愛那場戲有些印象:當男主人公轎夫跪在用高粱葉鋪成的圣壇前、女主人公九兒仰天躺下后,出現(xiàn)在畫面中的不是倆人做愛的場面,而是滿地的高粱,隨風狂舞的高粱葉子。這時的音樂,是那刺破云天的嗩吶聲。那震撼天地的音樂,是對男女主人公自由、美好、圣潔的愛情的贊美和歌頌!
再如,1985年朱世瑞為影片《黑炮事件》創(chuàng)作的音樂:他借助薩克斯管表達未見諸銀幕的思想感情,吹奏出的旋律以強烈的感染力,著力揭露了極“左”思想給人們的心靈帶來的壓抑和創(chuàng)傷。
所有這些,無疑都帶來了暢快的美學享受。
拍攝于1999年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是上世紀最后一部意大利藝術片:鋼琴師是一位由船員收養(yǎng)的孤兒,他面對大海彈著樂曲,忽然從窗中看到一位少女,這位從未戀愛過的鋼琴師被漂亮的少女打動,即刻迸發(fā)出一種沖動的情感,彈出了動情的樂曲。該片音樂以鋼琴與爵士樂為背景,在錄音與畫面的合成上具有一定的開拓性。豐富的視聽效果,使人得到了美的享受。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音樂從單一的配樂形式走向了多元化、立體化。因此作為與電影不可分割的電影音樂,無論是高雅的交響樂,還是通俗的流行歌曲,在整個影片中如何鋪排、如何變化、高潮如何處理,都需要做出周密的安排,緊扣影片劇情的展開,只有這樣,才能使音樂的表現(xiàn)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