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釉中引入銀系無機抗菌劑,使產(chǎn)品具有高效殺菌抑菌效果。本論文研制了低溫兩次燒成具有抗菌功能的乳濁陶瓷,采用正交實驗法優(yōu)選出殺菌陶瓷的坯體配方、釉料配方及燒成條件。
關鍵詞 抗菌陶瓷,磷酸銀,衛(wèi)生陶瓷
1引言
近年來,有害細菌的傳播和蔓延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越來越大。因此,控制公共場合有害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咕沾墒窃诒WC陶瓷產(chǎn)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的同時,還具有阻止陶瓷表面細菌生長和繁殖的功效,它是材料學和微生物學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一個新課題。
2實驗部分
2.1 坯體制備
2.1.1 坯用原料的選擇
目前,抗菌衛(wèi)生陶瓷的生產(chǎn)多采用注漿成型,為使釉料的研究與實際生產(chǎn)相適應,試驗中坯體全部采用注漿成型,選取的坯用原料如下:湖南界碑土、海城長石、江蘇石英、本溪土、塑縣土、碳酸鈉。原料的化學組成如表1所示。
2.1.2 坯體配方
參考相關文獻報道,試驗用坯體配方見表2。
2.1.3 坯體的素燒
目前,抗菌釉主要用于日用陶瓷與衛(wèi)生陶瓷。由于日用陶瓷對吸水率及釉面表觀質(zhì)量的要求較高;衛(wèi)生陶瓷坯體形狀復雜,注漿成形所得到的坯體強度不高。因此,本實驗是先將坯體素燒再上釉。試驗中選取了不同素燒溫度和保溫時間,如表3所示。
2.2 釉料制備
2.2.1 釉用原料的選擇
本試驗所研制的抗菌釉是在基礎熔塊釉中加入抗菌劑;抗菌劑在高溫下易揮發(fā),所以必須使用低熔點的釉料。這就要求釉料的低溫粘度小,在較低的溫度下具有良好的流動性。
釉用配方(wt%):熔塊95、蘇州土5。其中化學原料有:AgNO3、ZnO、Ca3(PO4)2、H3BO3、KNO3、Na3PO4、CaCO3;礦物原料見表4。
2.2.2 熔塊的制備
參考相關資料[2],初步確定五個熔塊配方,如表5所示。
按配方稱量,混合均勻后,放入高鋁坩堝中,在馬弗爐內(nèi)加熱;依據(jù)熔融溫度實驗確定熔塊的燒制溫度為1320℃,保溫20min。用坩堝鉗將坩堝夾出,倒入冷水中淬冷。
2.3 抗菌劑的合成
將適當過量的AgNO3溶液與Na3PO4溶液混合,使其反應生成Ag3PO4沉淀,再將生成物過濾,陰干備用。
2.4 抗菌釉的正交試驗
為確定最佳的抗菌劑加入量和燒成溫度,本試驗設計了一組正交試驗;正交試驗為三因素三水平即L9(33),三因素為Ag3PO4加入量、Ca3(PO4)2加入量以及燒成溫度。如表6所示。
2.5 抗菌釉抑菌實驗
采用抑菌環(huán)實驗方法對燒成的陶瓷樣品進行抑菌實驗。將燒成的陶瓷樣品制成直徑為1mm的圓片,除菌干燥后備用。用無菌棉試紙蘸取濃度為5×105~5×106cfu/ml試驗菌懸液,在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表面均勻涂抹3次;每涂抹一次,平板應轉(zhuǎn)動60°,最后將棉試紙繞平板邊緣涂抹一周,蓋好平皿,置室溫干燥5min。將制得的陶瓷樣品貼放于平板表面,用無菌鑷子輕壓樣片,使其緊貼于平板表面。置37°溫箱培養(yǎng)18h,觀察結果。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環(huán)的直徑(包括貼片)并記錄。實驗重復3次,取抑菌圈大小的平均值。
抑菌環(huán)實驗的實驗原理為:抑菌劑不斷溶解, 抑菌劑中的銀離子經(jīng)瓊脂擴散到試樣的周邊區(qū)域,使該區(qū)域的細菌死亡,形成與有菌區(qū)域的顏色差別,即形成了抑菌環(huán)(如圖所示)。以抑菌環(huán)的直徑大小來判斷其是否具有抑菌能力,抑菌環(huán)越大,抑菌效果越好。
3結果和討論
3.1 坯體素燒溫度與保溫時間
注漿成形的坯體,分別在所設定的九個溫度素燒后,其中#4、#5、#6樣品敲擊聲清脆、硬度較大,效果比較理想。所以試驗用樣品采用的素燒溫度為1150℃、保溫為20~40min。保溫時間對收縮率的影響很大:保溫30min時,坯體收縮率最?。浑S著保溫時間的延長,收縮率增大,所以保溫時間取30min。
3.2 釉料配方
本試驗采用鋯乳濁熔塊釉,首先是因為熔塊釉具有成熟溫度范圍廣、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另外,鋯乳濁釉對氣氛不敏感、熱穩(wěn)定性好、乳濁效果好,是一種較理想的乳濁釉。
釉料試制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尋找白度很好的鋯乳濁釉,并與坯體具有良好的坯釉適應性;第二是確定Ag3PO4的加入量,以解決燒制過程中的表面發(fā)黃問題。
與坯體的低溫快燒相適應,釉料的熔融溫度也應比較低,初步設計釉的熔融溫度為1100℃。為降低釉的熔融溫度,在配方中引入硼砂、硼酸、硝酸鉀和碳酸鹽等。
表5中的五個熔塊樣品在煅燒至1320℃、保溫20min后,其中#3、#4、#5釉料流動性好、玻璃液澄清。粉碎后加入5%的蘇州土進行坯釉適應性試驗。結果表明:#5釉料的白度、坯釉適應性均很好;#4釉的白度不好、乳濁度不高;#3釉料在實驗坯體上產(chǎn)生了析晶與針眼缺陷。所以本實驗選擇#5釉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L9(33)實驗。
#5釉化學組成為(wt%): SiO2 57.17;Al2O3 11.08;Fe2O3 0.18;TiO2 0.45;CaO 6.94;MgO 3.01;K2O 3.65;Na2O 0.67;ZnO 4.36;ZrO2 6.42;I.L 6.42。
3.3 影響抗菌釉抑菌效果的因素
(1) Ag3PO4的含量
據(jù)馬鐵成等[3]人的研究:隨著燒成溫度的升高,Ag+在釉層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規(guī)律。Ag+含量隨徑向深度的增加有所起伏,總的趨勢是在釉層表面附近Ag+濃度逐漸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開始減少。這是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Ag+向表面擴散;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Ag+擴散減弱、揮發(fā)量增大,在釉層表面的濃度降低。為了保持抗菌的持久性,必須使釉層保持一定的Ag+含量,使其能夠向表面緩慢擴散。Ag3PO4的含量越高,Ag+的含量就越高,溶出的Ag+越多,殺菌效果就越好,但成品價格也隨之增加;當Ag+過多時,制品表面容易發(fā)黃,甚至發(fā)黑,影響白度。這時,就需要加入Ca3(PO4)2作乳濁劑。
(2) Ca3(PO4)2的含量
實驗中加入Ca3(PO4)2是為了增加白度;另一個作用是磷酸鹽在高溫下比較穩(wěn)定,有較強的螯合金屬離子的作用[3]。這樣使銀離子在高溫狀態(tài)下能更多地保存下來。
(3) 燒成溫度
燒成溫度是影響抗菌陶瓷抗菌效果和釉面質(zhì)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低于1080℃時,釉面容易發(fā)黃,且?;缓?、無光;高于1200℃時,出現(xiàn)流釉現(xiàn)象,且溫度越高,銀離子揮發(fā)損失越大、殺菌效果越差。研究證實,燒成溫度控制在1090~1150℃之間為宜。
根據(jù)表6所作的正交試驗樣品,其抑菌圈測量結果見表7。由表7可知:Ag3PO4 含量越高的試樣,其抑菌環(huán)直徑越大,說明其抗菌效果越好。
通過正交分析可以看出各種因素對抗菌效果的影響順序為:Ag3PO4加入量>燒成溫度>Ca3(PO4)2加入量。即Ag3PO4含量的影響最為重要,隨著Ag3PO4含量的增大,殺菌效果逐漸增強。但Ag3PO4含量為2%和3%樣品的殺菌效果差異不大。由于銀鹽價格昂貴,從成本上考慮,采用2%的加入量。
各因素對白度的影響主次順序為:燒成溫度>Ag3PO4加入量>Ca3(PO4)2加入量。隨著Ca3(PO4)2含量的增加,釉面白度增大,即鋯乳濁釉的效果變好,但如果Ca3(PO4)2含量過大,則會影響鋯的乳濁作用,故采用5%的添加量。至此,確定#5抗菌釉配方(wt%):熔塊95%、蘇州土5%、Ag3PO4 2%(外加)、Ca3(PO4)25%(外加);燒成溫度為1100℃、保溫時間為20min。
4 結論
(1) 在釉料中外加2%Ag3PO4和5%Ca3(PO4)2可提高釉面質(zhì)量,并使釉面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
(2) Ag3PO4抗菌釉的燒成溫度在1080~1150℃時,銀離子的揮發(fā)量較小,抗菌效果好。
參考文獻
1 俞康泰.現(xiàn)代陶瓷色釉料及裝飾技術手冊[M].武漢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 李家駒等.陶瓷工藝學[M].下冊.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3 高山正彥等.防菌志[J],1994,3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