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b5+共摻BaTiO3陶瓷的制備及壓電性能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采用改進的固相反應法,制備了施主雜質(zhì)Nb5+和受主雜質(zhì)Mn2+共摻的BaTiO3陶瓷。按不同Nb5+、Mn2+的摻雜量,分別在1180℃、1210℃、1250℃、1280℃溫度下煅燒。實驗結果表明:當燒結溫度為1250℃、摻雜量為0.05mol%時,制得的試樣性能較好。
關鍵詞 BaTiO3陶瓷,摻雜,壓電常數(shù),介電常數(shù),電阻率
1前言
BaTiO3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鐵電、壓電陶瓷材料。由于其具有高的介電常數(shù)和熱變參數(shù),廣泛用于電容器和溫度補償元件的制造,還可用作半導體陶瓷、壓電陶瓷和電子計算機的記憶元件等[1]。有關研究表明:單獨摻入施主雜質(zhì)Nb5+時,可改善BaTiO3的燒結性能,使其結晶均勻、結構致密并增強其PTC效應,有效地移動BaTiO3的居里點,但對壓展居里峰的作用不大[2];單獨摻入受主雜質(zhì)Mn2+時可明顯改善其壓電性能[3]。本文探索同時摻入施主雜質(zhì)Nb5+和受主雜質(zhì)Mn2+來改善陶瓷的結構性能和壓電性能。
2試驗
2.1試驗原料與設備
Ba(NO3)2·5H2O、Nb2O5、MnAc2·4H2O、TiO2(均為分析純);燒杯、磁力攪拌器、遠紅外干燥箱、76YP-24B粉末壓片機、馬弗爐、LCR數(shù)字電橋。
2.2 摻雜試樣的制備
本實驗采用改進的固相反應法,流程包括陶瓷粉末的制備、摻雜試樣的制備和極化三個階段:
首先按不同的Nb5+、Mn2+摩爾摻雜百分比計算出各原料的質(zhì)量,然后將電子天平稱好的Ba(NO3)2·5H2O晶體、Nb2O5粉末、MnAc2·4H2O裝入燒杯中,加入適量蒸餾水,置于磁力攪拌器上,于80~90℃下攪拌。待可溶性組分全部溶解后,加入TiO2粉末,繼續(xù)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攪拌至蒸干,然后放入遠紅外干燥箱中烘干,用研缽研磨。將粉末置于馬弗爐中,以7℃/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850℃并保溫2h,隨爐冷卻,其化學反應如下:
Ba(NO3)2·5H2O+O2→BaO+NO↑+NO2↑+5H2O↑ (1)
MnAc2·4H2O+O2→MnO+CO↑+CO2↑+4H2O↑ (2)
取出試樣,再次研磨,得到陶瓷粉末。向制備好的陶瓷粉末中加入適量的聚乙烯醇粘結劑,稍加研磨,使粘結劑分散均勻,然后用粉末壓片機將粉末在30MPa壓力下成形,制成Φ20mm×1.5mm的薄片。將薄片裝進坩鍋中,然后放入馬弗爐中煅燒。在煅燒過程中,采用兩段升溫法:先以7℃/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850℃并保溫2h;接著以相同的升溫速率分別升至1180℃、1210℃、1250℃、1280℃并保溫2h,隨爐冷卻,即得摻雜陶瓷。
此階段發(fā)生的主要反應為:
BaO+(1-x)TiO2+X(1/3MnO+1/3Nb2O5)→BaTi1-x(Mn1/3Nb2/3)XO3 (3)
2.3 試樣的極化
將制好的試樣披銀極化:先在陶瓷面的一面中心涂上銀漿,放入烘箱中烘干,然后在另一面相對應處涂上銀漿,烘干。將涂好銀漿的陶瓷片豎直放入槽形坩鍋中,置于箱式電阻爐中加熱至600℃,保溫1h,隨爐冷卻。取出后用精密LCR數(shù)字電橋測定陶瓷片的電容隨溫度的變化,以確定壓電陶瓷的居里溫度。將陶瓷片裝入極化裝置中,加熱至居里溫度以下10℃左右,加高壓直流(1~3kV),保溫20~30min,然后自然冷卻,溫度降至30℃左右時撤出高壓直流,取出陶瓷片、晾干,即得具有壓電性的陶瓷片。
2.4性能測試
對未極化的摻雜試樣進行XRD分析、光學顯微鏡分析和SEM分析;測試壓電陶瓷片的壓電常數(shù)和介電常數(shù)。
3結果與分析
3.1 XRD分析
圖1(a)、 1(b)分別是摻雜量為0.05mol%、經(jīng)1180℃和1250℃煅燒的壓電陶瓷的粉晶衍射圖。由圖可知:經(jīng)1180℃煅燒后的試樣,其衍射圖與純BaTiO3陶瓷的粉晶衍射圖很匹配,但峰形不是很尖銳,說明其結晶程度較差。此外,圖譜中還存在一些弱的衍射峰,反映試樣中可能存在次晶相;經(jīng)1250℃煅燒后的試樣則峰形較尖銳且沒有出現(xiàn)其它衍射峰,表明該試樣的結晶程度和純度都較高。
3.2 光學顯微鏡與SEM分析
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分別觀察了1180℃、1250℃、1280℃燒結的摻雜0.05mol%的壓電陶瓷表面顯微結構,如圖2和圖3所示。由圖2和圖3可知:經(jīng)1180℃煅燒,試樣不致密、結晶程度較差,出現(xiàn)了較多的氣孔;而在1250℃煅燒后試樣較致密、結晶程度較好、晶界清晰、晶粒分布均勻;當煅燒溫度為1280℃時,由于溫度過高,結晶組織受到破壞,也出現(xiàn)了較多的氣孔,缺陷較多。
3.3 試樣性能的影響因素
3.3.1 煅燒溫度的影響
燒結的作用,一方面使有機物和某些元素完全揮發(fā),另一方面使陶瓷粉料發(fā)生固相反應,形成xBaTiO3-(1-x)Ba(Mn1/3Nb2/3)O3固溶體,同時使松散的晶粒結合成一體,生長成為均勻、致密且具有一定性能的多晶陶瓷。試樣的煅燒溫度、升降溫速率不僅影響到晶粒的生長,還影響到試樣的介電性能。
由圖4可知:在1180℃~1250℃,試樣的壓電常數(shù)d33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250℃時達最大值1.9×10-10C/N;高于1250℃,d33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這表明:在1250℃以下,晶體的結晶程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試樣致密性增高、壓電常數(shù)增大。但溫度過高,會出現(xiàn)部分組分的蒸發(fā),形成顯微空洞等缺陷,使試樣壓電常數(shù)減小、介電性能降低。
3.3.2 摻雜的影響
由于1250℃煅燒的陶瓷樣品結構均勻、致密,且壓電常數(shù)較高。所以我們分析1250℃煅燒時不同摻雜量對試樣性能的影響。
從圖5可以看出:隨摻雜量的增加,壓電常數(shù)先增加后減小,當摻雜x=0.05mol%時,壓電常數(shù)取得最大值1.9×10-10C/N、介電常數(shù)較高且在溫度變化時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Nb5+、Mn2+摻雜時,Nb5+、Mn2+一部分聚集在晶界,另一部分則進入BaTiO3晶格,形成替位或填隙離子;且 Nb5+、Mn2+的離子半徑與Ti4+的離子半徑相近,可以形成B位不等價置換,電價可以互相補償。當施主和受主雜質(zhì)在含量為0.05mol%時,陶瓷基體空位取代達到了互相平衡。Nb5+對Ti4+的取代從表面到內(nèi)部是不均勻的,晶粒表面Nb5+的濃度高,而內(nèi)部的濃度低,當摻雜量為0.05mol%時,形成了較好的梯度變化,即形成芯-殼結構[4~5]。Mn2+的摻入,在BaTiO3中形成內(nèi)偏置場,產(chǎn)生了“移峰效應”,介電常數(shù)峰值隨Mn2+摻雜量的變化而遷移,Mn2+的加入起受主摻雜作用,使其介電常數(shù)比純BaTiO3陶瓷低[6]。
4 結論
燒結溫度為1250℃,試樣晶界明晰、晶粒分布均勻、致密性好。當摻雜量x=0.05mol%時,試樣具有最大的壓電常數(shù)和很好的介電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 王永齡.功能陶瓷性能與應用[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3: 96~97
2 馬晉毅,謝道華,吳裕功等.NBT-NaNbO3-BaTiO3無鉛壓電材料的研究[J].壓電與聲光,2003,25(4):1
3 嚴繼康,甘國友,孫加林等.錳摻雜對壓電陶瓷介電性能的影響[J].陶瓷學報,2002,23(4):217~220
4 Q i J Q,Chen WP,Wu Y J et al.Improvement of the PTCR effect in Ba1-x SrxTiO3 semiconducting ceramics by doping of Bi2O3 vapor during sintering[J].J Am Ceram Soc,1998,81(2):437~438
5 王曉東,張端明,陳中軍等.摻錳鈦酸鋇PTC陶瓷的制備工藝及其阻溫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1999,30(5):512~514
6 Heywang W.Formation of barrier regions in coldconducting barium barium titanate (inGer.)[J]. Solid State Electronics, 1998, 8(2):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