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
在關東的山崖峭壁峰頂上,生長著一種常綠小灌木叢,高一米左右。每當早春冰雪剛剛消融,其他樹木還沒有放葉,這種植物就伴隨著刺骨的春風,在山頂巖縫中最先綻放出艷麗的花朵,罩得滿山滿嶺粉紅一片。春風吹過,花香撲鼻。因此人們都叫它滿山紅或迎春花。漢族人稱它是“達紫香”花;朝鮮族稱為“金達萊”;滿族稱它為“日吉納花”、“年息花”。實際上,它的植物學名叫“杜鵑”,屬杜鵑花科的一種。
滿族的先世女真人狩獵時發(fā)現它有香味,就采摘嫩葉泡茶飲用,搓繩驅蚊。年息花還是一味中藥。其味濃性寒,具有鎮(zhèn)咳、平喘、強心等功效,為治療慢性氣管炎的良藥。
每年的冬天臘月初七日,姑娘們成群結隊爬到山頂石砬子上撅年息花枝,興高采烈地唱著“年息花”民歌。歌詞是這樣唱的:“今兒個臘七兒,明個臘八兒,上山去撅年息花。年息花,生性乖,臘七兒采,臘八兒栽,三十打骨朵兒,大年初一開。紅花開,粉花開,花香飄到敬神臺。財神來,喜神來,又賜福,又送財,年息花兒道年喜,年息花兒年年開?!惫媚飩兙锘啬晗⒒ǖ闹l,插入裝滿水的瓶子里,擺在窗臺和箱子蓋上,二十多天后正好過年時開花,花期可持續(xù)十余天以上。每年初八集市上,姑娘們還將分扎成把的年息花枝拿到集市上賣,使更多的人們分享這濃濃的春意。
年息花葉是滿族祭祀的專用香原料,由清朝宮廷祭祀到民間燒香,一直使用年息花葉制香,并規(guī)定了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日前采摘,因為那個時間年息花葉味正濃,各種鳥兒都躲得遠遠的,又長在崖頂峭壁之上,非常潔凈。據《吉材旗務》記載:“按年七月自派職官二員,兵三十名,前往白山采捕進上安楚香(年息香),年終由果子樓呈進”。由此得知,派三十名官兵采集年息花葉制香,可見清官祭祀用香量之大了。采摘時牲丁們唱著“采香歌”:“為敬祖先上山崗,手拿鐮刀采香忙,不怕山高和路陡,采來好香獻祖堂?!辈苫啬晗⒒ㄈ~放在背陰處自然干燥后,用藥碾子壓碎過羅篩成細面,呈綠色,裝匣備用。冬季往北京送貢品時捎到內務府。這種慣例直到清末。
清宮薩滿祭祀與民間滿族祭祖同樣用年息花葉當香料,只是貯香、獻香的用具不同。宮廷用的獻香用具多為金、銀漆匣,點香匙也是銀制的,配備專業(yè)司香婦人。而民間的香碟是木制長方槽形香碟,祭祀時取一截秫秸棒,挖去內瓤成空簡,用它將年息花香末裝入香碟,撒成一字長條形壓平,用炭火塊或香頭由一頭點燃,逐步向另一頭燃燒,俗稱“一路香”。燃時香煙縹緲,散發(fā)著陣陣清香。滿族祭祀用的“年息香”,與漢族用的插香(即黃香)有著原材料和燒法的截然不同。在滿族民間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的年息花傳說,一說年息花原是一位姑娘為保護部落平安而獻身的英雄們死后變的。每當五月端午節(jié)早上,年輕人都爬上山頂,用年息花上的露水洗眼睛,據說一年不得眼疾。滿族情歌中有這樣的唱詞:“王侯有錢買南茶(即南方茶葉),奴我無錢采石茶(即年息花葉)?!睗M族人對年息花情有獨鐘,延續(xù)至今。
〔責任編輯 胡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