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8日,一艘名為“MV藍色夢想”的貨輪緩緩駛進深圳港口,這艘船上載著4萬多噸加拿大小麥,這是聯(lián)合國糧食計劃署(WFP)對中國持續(xù)26年的糧食援助中的最后一筆。
根據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中國政府達成的協(xié)議,對華糧食援助于2005年底全部停止。這意味著從今年1月1日開始,中國將從聯(lián)合國的糧食受援國名單上消失,而成為糧食純援助國。
停止援助為哪般
聯(lián)合國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代表布羅德里克說:“停止對華糧食援助,是因為中國政府已經完全有能力消除貧困?!贝搜圆惶摗?/p>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9.5%左右的速度持續(xù)快速增長,加上政府“扶貧攻堅計劃”的有效實施和包括糧食援助在內的國際援助,中國全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已經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005年的2600萬——這個數(shù)字正好相當于1978年四川一省的絕對貧困人口數(shù)。(見下圖)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接受援助越來越少的同時,中國向世界其他國家提供著越來越多的援助。以糧食援助為例,1982-2000年近20年時間里,中國向糧食計劃署共提供了價值500萬美元的糧食援助,而2001-2004年,僅僅四年就提供了與此等額的糧食援助。(見下圖)
另一方面,其他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貧困和糧食匱乏問題依然十分嚴重。目前全世界有38個國家因嚴重糧食短缺而亟需糧食援助,有8億多人食不果腹,處于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這些人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和南亞地區(qū)。顯然,要緩解和解決如此嚴重的貧困和饑荒問題,必須有國際社會的大力援助。在國際總援助額既定的情況下,中國接受糧食援助的減少和停止意味著其他國家接受糧食援助機會的增多。聯(lián)合國糧食計劃署和其他援助方(包括國際組織和發(fā)達國家)可以把原本用于援助中國的糧食捐贈給其他國家的貧困人口。毫無疑問,這也是中國對世界發(fā)展的貢獻。
糧食援助是國際發(fā)展援助的一個組成部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糧食援助由逐年減少到終止,中國對外糧食援助由少到多,這也是中國國際地位變化的一個縮影。
胡錦濤主席在出席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高級別籌資會議上鄭重承諾:“中國是中低收入的發(fā)展中國家,在發(fā)展道路上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但我們將盡最大努力支持和幫助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加快發(fā)展?!?/p>
糧食安全莫等閑視之
如今的中國人不再為吃飯問題發(fā)愁,而且還有能力去幫助別國人民,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可以高枕無憂了呢?答案是“NO”!
1994年,一位叫布朗的美國專家寫了一篇文章《誰來養(yǎng)活中國》,文中預測:隨著人口增加、消費增長、農田減少和環(huán)境污染,到2030年,中國需要進口糧食達3.78億噸,而到那時世界糧食出口總量卻不足3億噸,不但中國養(yǎng)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養(yǎng)活不了中國!到那時,整個世界會因此動蕩不安。
布朗先生的“盛世危言”里當然有著許多不科學、不準確的地方,而且多少有點“中國威脅論”的味道,卻也像一個警鐘,提醒著我們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根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1997年到2003年間,我國是糧食凈出口國,糧食生產在數(shù)量上做到了自給自足,期間的糧食進口只是糧食總量平衡下的品種調劑。但是2004年,我國糧食進口快速增長,出口大幅下降,中國又悄然進入糧食凈進口國行列。
從中長期看,我國的糧食供求關系將趨于緊張。首先是人口的增加,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口總數(shù)將超過14億,這意味著糧食需求總量將增加。其次,由于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環(huán)境保護措施的實施,耕地面積必然減少,這意味著通過增加耕地面積來提高糧食產量幾乎沒有可能。再者,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將增加對食品的需求。此外,農民的農業(yè)收入偏低導致務農積極性的下降等也給未來農業(yè)發(fā)展帶來了負面影響。“人多了,田少了,糧食消費多了,種糧的人少了”已經成為嚴峻的現(xiàn)實。
另一方面,即使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有充足的糧食,但如果部分人買不起或得不到,那么,對他們來說仍然無糧食安全可言?!爸挥挟斔腥嗽谌魏螘r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與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時,才實現(xiàn)了糧食安全”,這種實際上強調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觀念已被普遍接受。中國目前還有2600多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將近5000萬剛剛脫貧的人口如果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疾病,也極易返貧。這意味著對于這些人群來說,糧食安全問題仍比較突出。
與此同時,中國的糧食浪費也十分嚴重。據中國農科院2005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僅就居民外出就餐的浪費量估算,全國年損失糧食就高達220萬噸。你如果在中午吃飯時留意一下學校食堂里的泔水桶,再想想全國有多少所這樣的學校和多少個這樣的單位,你就可以想像出那一刻又有多少糧食被浪費掉了。
中國接受國際糧食援助的歷史畫上了句號,我們可以驕傲地宣布我們能夠養(yǎng)活自己了。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那些未來將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患。
糧食安全路在何方
從今年開始實施的“十一五規(guī)劃”中,關于農業(yè)發(fā)展的首要目標就是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糧食安全路在何方?簡單地說,就是要“立足國內,適度進口”。
首先,要立足國內市場,實現(xiàn)糧食基本自給,一般認為自給率應保持在95%左右。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這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現(xiàn)糧食國內基本自給的根本途徑。除了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制度,最重要的還是實施“藏糧于田”戰(zhàn)略,把糧食安全的基礎放在“地里”,而不是放在“庫里”。
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制定了一些有效措施,保護耕地、水等糧食生產的基本資源,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大農業(yè)科技投入,同時實行適度規(guī)模經營。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又作出“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決策。這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zhàn)略方針是一致的,也有利于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其次是利用國際市場來調劑余缺。據估計,在今后5到10年的中長期,我國糧食產量增長在總體上不能滿足消費增長的需要,大多數(shù)年份將有缺口。因此,在糧食基本自給的情況下,適當增加進口是個理性的選擇。一方面,適當進口糧食有利于保護和改善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避免追求完全自給所必須付出的過高的環(huán)境資源成本和經濟成本;另一方面,我國與美國等世界糧食出口大國的貿易順差也在不斷擴大,由此而引起的貿易摩擦也頻頻發(fā)生,適當進口糧食有利于縮小順差,減少貿易摩擦,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關系的穩(wěn)定。
落實到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厲行節(jié)約。將吃剩的飯菜打包,不隨便扔掉一個饅頭,這不僅是一種美德,同時也是在為國家乃至全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一份雖然微薄但絕不渺小的貢獻。
“吃飯”看上去是一件很基本的小事情,實則關系著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在成為糧食援助國之后,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