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可謂歐盟的“問題年”?!皻W盟憲法條約”遭否決,主要大國也深受各種矛盾的困擾(英國遭遇恐怖襲擊、德國組閣艱難、法國持續(xù)騷亂)。記得有一部電影叫《巴黎在燃燒》,而前不久人們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恰恰是,“巴黎郊外還在燒嗎?”
歐盟怎么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歐盟進入了一個發(fā)展艱難的時期。筆者將其稱為歐盟的“后擴大時期”。具體來講,“后擴大時期”有三層含義:歐洲一體化建設的“反思期”、東擴后的“消化期”、經濟社會發(fā)展模式的“調整期”。
關于戰(zhàn)后以來的歐洲一體化發(fā)展,“新功能主義”認為,自有了“煤鋼共同體”,一體化就已進入了一個難以逆轉的發(fā)展軌道,成員國在一個領域的合作將“溢出”到另外一個領域。而歐盟半個世紀的整合進程似乎也證實了這一理論。按照這一理論,政治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邏輯發(fā)展,共同市場和共同貨幣必然會導致共同外交與共同安全。但以美國學者安德魯·莫勞夫奇克為代表的“政府間主義”則認為,歐洲一體化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歐洲各國基于自身利益,經過認真思考后作出的決定。在這里,成員國是關鍵。更準確地講,成員國的精英是關鍵。如果各國精英認為一體化的深化符合該國利益,它才會支持,反之就會退出或反對。因此,在“政府間主義”看來,一體化是完全有可能停頓下來,甚至逆轉、倒退的?!皻W憲”遭到法荷選民拒絕之后,歐洲一體化前景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人們對以上兩種理論也產生了懷疑。一方面,人們不再將政治一體化視為必然;另一方面,精英統(tǒng)領、政府包辦歐洲一體化的時代似也畫上了句號。即使領導人認定該干的事,也未必能干成!目前歐洲討論的焦點似乎是一體化今后的模式問題,如人們又想起了前幾年歐洲討論過的“雙速”或“多速”問題(不要求每個成員國都必須加入歐盟所有的政策領域),但筆者認為,歐盟深化聯合的真正挑戰(zhàn)在于,歐洲一體化發(fā)展的動力不足。二戰(zhàn)結束后,歐洲國家尋求聯合的主要目的是根絕戰(zhàn)爭、維護地區(qū)和平。冷戰(zhàn)時期,對抗蘇聯亦成為一體化的重要動力。然而,這些追求對于現在的年輕一代已失去吸引力?!皯椃l約”被法荷選民否決表明,歐盟“精英階層”所關心的事情與“草根階層”關心的問題脫節(jié)??梢?,今日之歐洲一體化能否順利發(fā)展,取決于歐盟能否有效回答民眾關心的諸如提高歐洲企業(yè)國際競爭力、應對經濟全球化以及加強執(zhí)法部門合作、應對恐怖主義及跨國犯罪等問題。
2004年,歐盟一口氣吞下十個新成員國后,患了“擴大疲勞癥”。實踐證明,此次擴大既是歐盟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擴大,同時也是給歐盟帶來最大挑戰(zhàn)的擴大。盡管歐盟1993年就已向中東歐國家作出了愿意接納的政治承諾,盡管東擴后多數國家不允許新成員國人員自由“西流”,但西歐公眾仍沒有作好一下子接納如此多“窮親戚”的心理準備!在“消化”此番東擴結果之前,歐盟進行新一輪擴大的前景暗淡?,F在,歐盟正探求通過承認新鄰居(東部國家)準成員國地位(everything but membership)來取代擴大政策。
在反思一體化和消化擴大的同時,歐盟面臨的也許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是,改革和調整戰(zhàn)后50多年來形成的社會市場模式,亦即“萊茵模式”。與更強調效率的英美“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相比,歐洲模式在效率和公平之間,更加重視公平。為了保證社會公正,歐洲國家均實行高福利制度和嚴格的雇傭制度。目前歐洲國家普遍進入老齡化社會,同時各國失業(yè)人口龐大,社會福利開支日益增大。這不僅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而且使歐洲國家缺乏用于研究與開發(fā)的資金。其后果是,不僅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未能及時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yè)轉型,而且傳統(tǒng)工業(yè)的國際競爭力也日益衰減。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加入世界市場,這一結構性問題愈益突出。歐洲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這也正是為何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英國,將2005年10月在倫敦郊外漢普頓皇宮舉行的歐盟峰會的議題確定為“歐洲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的主要考慮。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可以說,歐盟應對全球化的表現將決定其未來的地位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