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爸爸是帶冒號的領(lǐng)導(dǎo)。他知名度大,三教九流交往也多,每年總是他占據(jù)的條目最多。去年那份檔案上這10條他一人占了4條,除了第一條說10月19日小外甥來到我們這個家,我們每人稱謂升了一檔以外,接下來2、3、4、5條記錄的都是爸爸的風(fēng)采:到北京出席《公關(guān)世界》百期總結(jié)表彰大會,加入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登泰山去曲阜……再下邊是我們幾個的。
總體上看,一家4代,包括老祖母,每個人都有一條二條。惟獨記述媽媽的,一條也提不上來。
媽媽的職業(yè)是會計,她有理賬清楚,不做假賬等優(yōu)點,但她在單位從來沒什么耀眼的地方,說實話,做財務(wù)的要惹人眼目那就麻煩了。去年,單位上也有人要評她縣先進的,要評上了,當(dāng)然也可以排上“家庭10件大事”,可那次她對同事講,50出頭的人了,還用得著鼓勵嗎,別枉費了一個名額了,選年輕人吧,以后單位靠他們。大家看她講得誠懇,改選了旁人——她在單位沒戲。在家里呢,她的目標(biāo)正像她擬的那副門聯(lián):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她只操錢怎樣花得巧日子怎樣過了舒心那份心。要說她有什么特別,那就是她像顆歡樂丸子,到哪里就會把歡樂帶到哪里。不像我們家某些人,他走到哪里我們的行動就收斂到哪里。如果家里也興評先進,媽媽的票數(shù)一定最多。這一點,爸爸也這么說。但是家庭先進又怎樣,一無影響,二無震撼,能與“10大”挨得上邊嗎?就比如看書學(xué)習(xí),我們每個都有自己的專業(yè)雜志自己的業(yè)務(wù)書籍??蓩寢尩膶I(yè)雜志是《家庭醫(yī)生》,媽的業(yè)務(wù)書籍是《食物中藥》。她說,沒個好身體,還有什么好專業(yè)?她自己給自己兼上了一名家庭醫(yī)生。每次,看到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處方,都匯到一本專門小本本上,備查。遇上季節(jié)性傳染病,她會從雜志上報紙上剪下防治辦法壓進臺板,作“讀者文摘”供一家人“天天讀”,尤其是爸爸患的慢性胃炎,不僅是她,就是我們也在她的影響下成了消化科專家。至于門窗打開15分鐘可殺死感冒病菌,高鹽類食物對心血管大礙,冬令滋補,眼操胃操這類,我們也背熟了,因為她不僅做,也說,不怕人不聰明,就怕人聽了多,任你怎么不在意,也入心入肺。
爸爸不關(guān)心這些,專力于他的業(yè)務(wù),連防病治病也包給了媽媽,反正“藥來張口”是見上不止一次了。他左手拿工資,右手立即就交給媽媽,當(dāng)然也交出了支付這疊鈔票的義務(wù),然后站到家庭舵手的位置握舵起航,要不就去攻占他的“制高點”??傊瑹o不在為他年終的評選“10大”準(zhǔn)備申請資格。
一艘航船是不能有兩個舵手的,媽媽自然就到了“司爐”“勤雜”那類位置上。平時,他們一下班,好像已成定律,爸爸進書房,媽媽下廚房。
老爸那單位頭緒多,工作重,有一條不知是他的缺點還是優(yōu)點,雖然胃炎纏身,年紀(jì)也不小,卻不肯放松學(xué)習(xí),飯前那段時間也伏到書案上去。媽心里只想爸爸順心,盡量讓他做喜歡做的事,總是將自己能替代的事替代上去,將自己的時間騰出來讓給爸爸,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常常是媽將一桌子飯菜拾掇定了,才喚老爸“出閨”,用飯。
媽媽手巧,很多時候等不上我們幫上一把,飯菜就已齊全了。就如前天中午,11點半到家,12點還能上來4個菜:百葉絲炒芹菜,姐最喜歡;豆腐鮮菇湯,爸最喜歡;涼拌黃瓜,我喜歡;還有一樣清燉鯽魚,大家喜歡。媽媽最喜歡的呢?沒發(fā)現(xiàn)。老爸他好像還沒懂事似的,自己不動手,還不少評議。這天,老爸一下箸就說了“鯽魚淡了”。平時,爸吃菜偏淡,這淡八成是在遷就他,我心里好些不平,說,媽,下次讓爸燒個不咸不淡的。誰知該吭聲的沒吭聲,不該吭聲的倒慢條斯理的應(yīng)上了:哎,話不能這么說,食客說菜燒得不好,廚師就嚷了要他燒嗎?我更不平了:媽,你成專職廚師了。媽直笑,說就當(dāng)反面意見將就聽聽吧,說著已從廚房罐里拿來了細(xì)鹽。一個動用魯迅的話駁論,一個還在用毛主席當(dāng)年的教導(dǎo)在自律,還有什么說的,就這樣媽媽做著正面反面意見都聽的廚師,爸爸做著長年現(xiàn)場評議的食客——媽在家也沒戲。
爸的那些缺點,她少不得也提醒提醒:少看些書,多做點家務(wù),我看你快只有嘴沒有手了。爸權(quán)且聽著,不改。他不改,媽再講。那段時間正好老爸少著寫東西的題材,他心血來潮把媽的教誨反過來制作出了一篇專門調(diào)侃媽啰嗦的《無可奈何尊夫人》,待印上雜志以后還樂呵呵地念給一家人聽,最后無可奈何的當(dāng)然只有媽媽了。
發(fā)生在媽媽身上的就這些激不起波瀾造不成影響發(fā)不出亮度最多只增加了些幽默的瑣事,上“10大”,少著分量。一家子覺得為難的時候,還是柜邊那份病歷卡提醒了我們,10月20日,夜半,媽頭暈、胸悶、嘔吐,叫來“的士”一輛,急忙送媽媽進了醫(yī)院。她住進醫(yī)院3天,慌了一家人手腳,家里亂成一鍋糊粥。
在這所屋里,媽不是橫梁,不是鋼筋,她是混凝土。定稿的時候,大家一致同意,給老爸減去一條,把媽媽住院這件事作為媽媽的條目,放在第10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