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diào)查顯示:全國有近一半的孩子是隨祖父母長大的,其中廣州占到總數(shù)的一半;上海的有50%~60%屬于隔代教育;北京的多達70%;由于農(nóng)村外出人口增多,隔代教育更為普遍。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隔代教育已經(jīng)成了特有的中國式教育。那么,它有哪些利弊?孩子父母、祖輩怎樣減免隔代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孩子更好地從祖輩掌心起飛?
父輩的困惑:孩子怎么會這樣?
在隔代教育中,祖輩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他們富有愛心、并有時間和精力與孩子在一起,而且能耐心傾聽孩子的“嘮叨”;他們對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及處理辦法比孩子父母知道得多;他們認為孩子年紀小,應在愉快、寬松的環(huán)境下學習與生活。許多由祖輩帶大的孩子,身體素質(zhì)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強于其他孩子。
然而,祖輩的不足也是明顯的。比如,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jié)構(gòu)、教育方式等與現(xiàn)代社會多少會有差別,另外,祖輩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因此,隔代教育難免會有負面影響。當某一天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不少父母困惑了——
生活能力差,甚至害怕社交
口述/茜的媽媽
我和丈夫出外打工,3歲的女兒只好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幾乎包辦了孩子的一切事情:飯?zhí)砗眠f到她手里,水果削好送進書房,連書包都要奶奶收……現(xiàn)在茜已經(jīng)13歲了,從來沒為自己洗過衣服、掃過地,更別說洗碗、做點便飯了。女兒到我們身邊后,我們想讓她做點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她根本就懶得動手。她現(xiàn)已上初二,我們發(fā)現(xiàn)她性格內(nèi)向自卑、心眼小、不善交際,人家說她一個“不”字,她就會懷恨在心。她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基本上是獨來獨往。
易形成叛逆心理,唯我獨尊
口述/小波的爸爸
孩子2歲時,我離婚了。為不影響我再婚,爸媽將孫子接到他們身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比如,小波想和小朋友們玩,爺爺說:“一個人出去有危險,我?guī)闳?。”每天一放學,奶奶就問學校的事,兒子每天穿哪件衣服也必須聽她的。隨著小波漸漸長大,他開始反感這種窒息的愛。老人一問他情況,他說:“這與你有關(guān)系嗎?”老人大受打擊:“辛辛苦苦將你養(yǎng)大,怎么成了這樣啊!”小波說:“我就是這樣怎么啦?”兒子已經(jīng)是個小霸王了。和小朋友玩時,要人家依著他。他從不承認自己有什么不對,老師也傷透了腦筋。
母子關(guān)系淡漠
口述/渺渺的媽媽
我女兒很小就被送到了省城她爺爺奶奶身邊,一是因為我們工作忙,二是考慮到省城是大城市,對孩子成長有利。然而,等到10歲將她接到身邊時,她卻對我們非常冷漠。她從沒開口叫過爸爸媽媽。甚至對我說話還常用“滾”、“閉嘴”這樣的字眼,我又生氣又傷心,問女兒為什么這樣?女兒承認這樣不對,但她說從小受奶奶的影響,就是不愛媽媽,她自己也沒辦法。我們后悔莫及,悔不該當初一味地讓爺爺奶奶幫著照看孩子啊!
知識信息量不豐富
口述/張潔的爸爸
因為我和妻子常出差,我們只好將老人接來照看孩子。由于老人文化水平低,不能指導孩子讀書寫字畫畫,沒事時,總是給孩子念一些民間流傳的兒歌、打油詩、鬼故事。眼看人家的孩子知識信息那么豐富,唱歌跳舞繪畫樣樣都行,我們很著急。
祖輩的無奈:面對心肝寶貝,我們該怎么辦?
“隔代親”不一定會綻放出美麗的花兒。那么,老人在隔代教育過程中應注意什么問題呢?
講究原則,理智地愛孩子
老人在愛孩子的一舉一動中,要考慮到這種方式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比如,孩子要買某東西,老人應該想一想: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也同意買,就會養(yǎng)成孩子一些壞習慣。凡是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狠下心讓孩子自己動手,比如為自己洗小衣服,整理自己的屋子等等。老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洗碗、盛飯等。老人邊做邊告訴孩子,愛勞動是好孩子,要及時夸獎他做得好的地方。
老人既要尊重孩子,又不可以孩子為中心。比如,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吃“獨食”。有時給孩子買了吃的,爺爺可以讓孩子吃之前先給奶奶一些。這樣,孩子不僅提高了生活能力,不會唯我獨尊,而且能體諒他人的辛苦,培養(yǎng)他的尊老孝敬之心。
學習新知識與技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原先的知識結(jié)構(gòu)、知識層面都會有所欠缺,如果總是用以前的知識、經(jīng)驗來教育孩子,那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老人千萬要走出封閉式生活,要注意學習各種新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如果有條件的話,老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使用電腦;節(jié)假日期間,老人可以帶著孩子逛書店、科技館。老人還應經(jīng)??磿鴪?、看電視,了解國家大事和社會信息,這樣才能跟上時代,只有自己與時俱進,才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量。
幫助孩子建立與父母的感情
孩子是否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老人的態(tài)度和方式十分重要。老人應盡可能地經(jīng)常帶孩子到父母家度假,在孩子面前經(jīng)常念叨孩子父母的好處。比如,父母給孩子寄了錢、衣服玩具時,老人要鼓勵孩子給父母打電話,說一說收到后的心情,是不是喜歡,讓孩子問候爸爸媽媽的身體和工作情況等,盡量找機會讓孩子和父母交流感情。尤其要注意的是,老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孩子父母的壞話,以免影響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
親子有礙,我們怎能當“甩手掌柜”?
隔代養(yǎng)育很容易使祖輩和父輩因教育觀念分歧而產(chǎn)生家庭矛盾,結(jié)果是祖輩生氣、父輩著急,孩子則不知該聽誰的。作為孩子的父母,該怎樣辦呢?
配合、協(xié)助老人養(yǎng)育孩子
如果條件允許,父母應盡量多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絕不可將孩子完全丟給老人。即使兩地相隔較遠,父母也要盡量在周末或者假期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如果父母平時不易和孩子見面,那么應該和孩子多打電話交流。總之,父母應該盡可能地抽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一起游戲、閱讀、活動、交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guān)愛,這樣才會盡量減少隔代教育所帶來的親子有“間”。
和老人多溝通
如果老人擺長輩架子,不虛心接受意見,孩子父母應采取一些婉轉(zhuǎn)迂回的辦法,不妨可以用行為表明態(tài)度。比如,孩子明明會自己吃飯,但就是要老人喂,這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并明確鼓勵孩子自己吃飯,這樣間接地向老人表明對此事的處理方法;孩子父母平常要多買一些關(guān)于家教方面的書籍、雜志,讓老人閱讀,學習、借鑒;孩子父母要抽時間告訴老人一些教育專家的觀點和方法,有時在吃飯或是聊天時說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時,可以舉一些報刊上的例子,談一些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總之,孩子父母要設身處地和老人多討論有關(guān)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漸漸轉(zhuǎn)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