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有一位來自云南“沐王府”的“郡主”——沐劍屏,最后也嫁給了韋小寶這個小無賴。小說中的人物身世難以考證,但憑金庸先生的國學根基和創(chuàng)作風格,小說中的大家族一般總會有些影影綽綽的歷史依據(jù)。遍尋云南歷史,只有在麗江,確確實實存在過一個木氏土司家族。木氏是明清兩代麗江城的統(tǒng)治者,而且木氏先祖和小說里“沐王府”的先祖一樣與明朝皇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麗江城內(nèi)也建有氣勢恢宏的木府。
真實生活中的木氏家族并沒有小說中那么顯赫,原本只是麗江當?shù)丶{西族的土司,后來投靠明王朝,協(xié)助管理麗江,于是便被明朝皇帝授予世襲統(tǒng)治麗江的權(quán)力,并改了納西姓,被皇帝賜予漢姓“木”。木氏從未被封王,級別也僅相當于古時的知府而已,和一般的封疆大吏唯一不同的是木氏擁有王爵一樣的世襲權(quán)。而麗江城中的木府自然也從不敢像金庸小說里那樣,僭越號稱“木王府”。
木府位于麗江古城的東南部,坐西向東,既沒有像中原城市的官府那樣占據(jù)城市中心位置,也沒有遵循建筑坐北朝南的規(guī)制。其中道理也很簡單,因為麗江是茶馬古道的中心城市,靠茶馬貿(mào)易立城,城市最中心的四方街自然是留作茶馬貿(mào)易市場,即便作為當?shù)氐慕y(tǒng)治者,木氏也不得不考慮商業(yè)利益而偏安古城東南。而坐西朝東的建筑格局則主要是因為在五行中,東方屬木,“木”又是皇帝所賜之姓,土司家族自然希望得皇室之氣而盛,以面向東方的宅邸祈求平安多福。而麗江古城從沒建過城墻也是與這座木府有關(guān),因為如果四周有了城墻,城中間有個木府,那古城的格局便成了一個“困”字。這是木氏家族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一個憑借四通八達的流通而興盛的城市最忌諱的。
按照一般的推理,像麗江這樣靠商業(yè)繁榮起來的城市一般會流于銅臭,成為文化的沙漠。但作為麗江數(shù)百年統(tǒng)治者的宅邸,木府卻著實集中了麗江數(shù)百年文化、特別是納西文化的精華,收藏著讓不少歷史文化名城都羨慕的文化遺產(chǎn)。被稱作“世界記憶遺產(chǎn)”的《東巴古籍譯注全集》就藏于木府內(nèi)的萬卷樓。和《東巴古籍譯注全集》并列珍藏于萬卷樓的還有百卷大藏經(jīng)、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和漢儒家經(jīng)典。據(jù)說當年徐霞客、董其昌等一代名士也都是木府的???。在木府里,還有一座三清殿,是木氏家族推崇道教精神的見證。于是,在木府內(nèi),人們除了能感受到濃厚的納西文化氛圍之外,更能見到留存至今的儒家經(jīng)典、釋(佛)家經(jīng)卷和道教建筑,而在木府后的獅山深處,還有木氏祭祀天、祖和大自然的場所,又有著原始崇拜的痕跡。如此種種,讓今人不得不敬佩當年納西人海納百川的豁達和這座不建城墻的城市所具備的非凡氣度,麗江的歷史與文化也有一多半都在木府里了。
今天的木府是在原址上重修起來的建筑,保留了原木府的風貌和文化淵源。木府旁的木牌坊上書四個漢字“天雨流芳”,是納西語“讀書去”的諧音。這看似隨口而出的短句,卻蘊含有深刻的教化意義。不但是木氏先人提醒木氏后輩的良言,也提醒著麗江人,提醒著每一位到過木府,來過麗江的人:
讀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