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興的貧窮商機,主要是針對一群抗窮的中產(chǎn)階級。他們的家庭年收入可能接近百萬,懂得計算成本、喜歡奢華,但不會為了顧及面子,而花大錢。最重要的是,他們除了便宜,更需要好的質(zhì)量和多樣選擇。
抗窮無形中促成另一波消費升級,始作俑者就是在上班族間廣為流傳的“拿鐵理論”。
在美國,戴維·巴哈(David Bach)的暢銷書《自成百萬富翁》(The Automatic Millionaire)已掀起風潮。書中指出,如果能省下每天為星巴克拿鐵和小蛋糕掏出的5美元,幾十年下來,就能成為百萬富翁。
嗜喝拿鐵成癮的遠東商銀財富事業(yè)群副總經(jīng)理喻芝蘭,也在去年提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拿鐵理財說”。
她強調(diào),如果每天少喝一杯105元的拿鐵,10年下來,就能省下30多萬元。把這些錢拿去投資,就能創(chuàng)造百萬收入。一夕之間,少喝咖啡成為抗窮的代表行動。
“這是社會學所說‘體驗經(jīng)濟的理性化’,”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分析。
長時間專注研究文化及消費社會學的他進一步解釋,《奢華,正在流行》一書強調(diào),體驗經(jīng)濟是一種感性記憶。而被忽略的理性化體驗,將在抗窮潮過程中,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
就心理學分析,中產(chǎn)階級抗窮,并非為了求生存,而是希望把錢省下來,花在體驗的刀口上?!八麄儾粫驗榭垢F而不體驗,反而更精打細算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劉維公解釋。
如果說體驗理性化以及品位能力,是消費者在抗窮年代最大的挑戰(zhàn),那么經(jīng)營出便宜又有質(zhì)感的商品,就是企業(yè)的挑戰(zhàn)。
讓消費者成為生產(chǎn)者,是經(jīng)營貧窮商機的秘訣之一。拜三年前牛爾引領(lǐng)的美容DIY風潮之賜,再加上窮人商機的大環(huán)境加持,天水街擁有42年歷史的化工材料行第一化工,一夕翻紅。
第一化工賣的全是化妝品包裝盒上的制造原料,不需要付給工廠加工、通路上架以及廣告費營銷等費用,留給消費者一個既能創(chuàng)造豐富體驗,又不花大錢的DIY空間。
也因此,每天傍晚四五點,小小的店面總擠滿一手拿DIY美容書,一手拎著裝滿大瓶化工原料提籃的年輕女性?!白屜M者成為生產(chǎn)者,除了能降低成本,也可以產(chǎn)生一種參與的游戲感,”第一化工店長黃國芬說。
利用美感包裝,提高商品體驗,則是投身貧窮商機最快的快捷方式。
有人說,當民眾降低消費力,必須去除多余且不必要的包裝。但事實不然,對中產(chǎn)階級而言,功能導向的產(chǎn)品就是廉價品,不會愿意花錢購買。
“即使抗窮,我們也需要有設(shè)計感的商品,讓人生更美好,”104人力銀行營銷總監(jiān)邱文仁強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