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北京城里有個叫張文宣的人,原來是明朝的官吏。清軍攻占了北京后,張文宣立即投向了清朝,他也失了氣節(jié),一直受人譏笑。
有一天,張文宣受他侄子張有德、鄉(xiāng)人袁大成之邀赴宴。酒至微醺,張有德倡議行酒令,條件是首句必須有一物件名,第二句必須有一古人名,最后一句必須用《千家詩》里的句子。但不用原文,而是改動其中一字。說不上的,罰酒三杯。在座的人興致都很高,齊聲應(yīng)下。
坐在首席的張文宣想了想,先站起來:“我有一張床,送與張子房,張子房不要。因何不要?春色煩人眠不得?!钡谝痪溆形锛按病?,第二句有西漢初年大政治家張良(字子房),最后一句正是出于《千家詩》,由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名句“春色惱人眠不得”改成,故眾人一致表示通過,不必喝酒。
坐在張文宣下手的是袁大成,他站起來接著行酒令:“我有一把扇,送與曹子建,曹子建不要。因何不要,翦翦輕風(fēng)陣陣涼?!钡谝痪溆形锛吧取?,第二句有建安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曹植(字子建),最后一句亦是根據(jù)王安石的詩“翦翦輕風(fēng)陣陣寒”改成,也出于《千家詩》。眾人聽罷,同樣表示通過。
接下來輪到張有德,他不慌不忙地站起來,看了大家一眼,說:“我有一綹纓,送與我叔親……”話音未落,眾人七嘴八舌喝道:“錯了,錯了,罰酒,罰酒?!睆堄械录傺b不懂,問道:“沒錯呀,那里錯了?”袁大成說:“說好第二句必須是古人名,可你卻說成了你叔父。他現(xiàn)在就和我們在一起,怎么能算古人呢?行錯了酒令自是要罰酒!”張有德說:“不,我沒說錯。我叔父原為明朝官吏,現(xiàn)在都到了清朝,他還不是古人嗎?”眾人這才明白了張有德的用意,個個啞口無言。張文宣更是恨不能鉆到地洞里去。張有德見大家都默不做聲,繼續(xù)說道:“我叔親不要。因何不要?清明時節(jié)兩紛紛?!?/p>
張文德行酒令的最后一句話出于《千家詩》里唐人杜牧詩,將“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中的“雨”字改為“兩”字,一字之別,巧妙地把原本指節(jié)日的“清明”二字,變成了“清朝”和“明朝”,借以嘲諷叔父張文宣喪失氣節(jié)的可恥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