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筆者偶得—枚行草瘦金書體的“宣和通寶”小平銅錢,該枚錢幣為熟坑傳世之品,制作精整,字跡清晰,銅質(zhì)細膩,黑褐色包漿滑胰溫潤,字體流暢秀麗,飄逸灑脫,初見即給人以鶴立雞群之感,以筆者集藏古幣多年之經(jīng)歷,系聞所未聞的難得之物,頗為奇異。
北宋徽宗皇帝趙佶在位的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1125年)鑄有“宣和通寶”、“宣和元寶”等兩種寶文的銅鐵錢,其中以瘦金體真書寶文的“宣和通寶”背陜字錢,頗為泉家推崇而較為珍貴。據(jù)稱該錢幣寶文系出自宋徽宗趙佶之手筆?;兆谠谖黄陂g同出其手筆的寶文錢幣,還有“大觀通寶”、“崇寧通寶”、“政和重寶”等數(shù)種,即史稱的宋徽宗“御書錢”。瘦金體真書系趙佶所獨創(chuàng)而倍受歷代書法家及愛好者推崇的一種書體,該書體結(jié)構(gòu)嚴謹,瘦勁挺拔,鐵劃銀鉤,獨具風(fēng)韻。
筆者所收藏的這枚“宣和通寶”卻不是用瘦金體真書,而是使用了聞所未聞的行草瘦金體書寫,為目前所見各類譜錄所未載。僅見于《收藏拍賣導(dǎo)報》2002年5月30日第172期報眼處“本期藏品推介”專欄刊載了一枚“宣和通寶行草原母”小平錢圖。筆者所藏之品與報載之品相比,則同為行草瘦金書體,與各譜載之真書瘦金體截然不同,一眼便知屬于另類之品。而且筆者所藏與報載之品相比亦具有明顯區(qū)別,兩錢相同之處:一是同為青銅質(zhì)小平錢,二是同為行草瘦金書體,三是同樣制作精整,纖毫畢現(xiàn)。而兩錢不同之處亦有四:一是筆者所藏為錢文旋讀,報載之品錢文為直讀;二是雖然兩錢寶文相同,字體一脈,然而兩錢的文字寫法卻又字字不同,差別明顯,殊為特異;三是一為熟坑傳世之品,一為生坑出土之物;四是一為窄緣,一為寬緣。
筆者認真查閱了《宋徽宗書法全集》書中唯一存世的宋徽宗行書法帖,將行書“宣和通寶”文字兩相比較,字體、風(fēng)格、氣韻頗為相似。若果真如此,這將是新的發(fā)現(xiàn),即宋徽宗曾用行草瘦金體,題寫過“宣和通寶”寶文。也就是說,確實存在著另類“御書錢”,此看法如能得到書法界的鑒別和確認,無疑將是中國古錢幣界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的收獲。
因筆者泉識淺薄,又未見各譜錄收載,所以筆者自以為行草瘦金書“宣和通寶”錢為出譜之品,現(xiàn)將此錢幣照片公諸于泉界,供泉界朋友共同欣賞和點評。(編者:未見實物,讀者自鑒。)
編后語:
最近央視“鑒寶”欄目展示了一枚前所未見所未聞的行草體“宣和通寶”,專家評估價格為35萬元,引起錢幣界不小的波瀾。
天下事無巧不成書,剛好本刊也收到一位作者寄來類似的“宣和通寶”的介紹文章及彩照,編者雖觀看了“鑒寶”欄目,但未留下圖片資料,不知兩枚錢幣的異同細節(jié),此前不久,拍賣導(dǎo)報刊登了一枚行草“宣和通寶”的黑白圖片,(不知是否“鑒寶”的那一枚?)但比起本刊收到的這枚錢差異明顯:錢文排列一為對讀,一為旋讀;文字書風(fēng),一較沉穩(wěn),一較浮躁;材質(zhì)一為典型青銅,一為偏紅銅質(zhì);銹色包漿一為生坑,一為傳世熟坑。
“宣和通寶”面世以來,僅見篆、隸、楷(瘦金)三體,從未聞行草一說,“鑒寶”欄目定為“孤品”,可見其價值之高。此次所登之品,究竟怎樣?編者將其如實刊出,請讀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