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酷愛書畫藝術,當他得到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伯遠帖》后,十分得意,合藏于一室,齋名“三希堂”。
其中,《中秋帖》墨跡為紙本,無款,縱28cm,橫12cm,行書3行22字,傳為晉王獻之書。但今人多以為是宋代米芾節(jié)臨王獻之《十二月帖》。米芾在《書史》中稱贊《中秋帖》“運筆如火著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币悦总浪u的書法特征,更像王獻之《十二月帖》之風格,該帖點畫圓勁挺健,回環(huán)往復,連帶自然,氣息流暢。而墨跡本《中秋帖》雖亦一氣呵成,行筆痛快,但點畫奔放少含蓄,氣息也不甚高古,倒極似米芾自評書法之“刷字”特色。然而即使此墨跡本《中秋帖》為米芾臨本,亦足珍貴。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的書法人稱“風檣陣馬”,所謂痛快之至。他是臨古高手,當時人評其書法為“集古字”,是說他的書法繼承多于創(chuàng)新,但正是由于他這種對前代書法扎實深入的繼承,才形成了后來他那“八面出鋒”的書法風格。他于王獻之書法用功極深,書風也與王相近,用筆多外拓,求氣勢,重才情。他是后世公認的學王獻之取得成就最高的書家。因而此墨跡本《中秋帖》便具有了多種意義,從中既可上窺王獻之書法堂奧,亦可探米芾書風,又可在與王獻之《十二月帖》對比中細究米芾學王獻之的得失。同時,由于是墨跡本,行筆痕跡清晰,墨色變化豐富,因而更具鑒賞學習價值。
此墨跡本《中秋帖》因乾隆曾珍愛遂為世重,但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它的命運亦多舛,其間還差點流失國外。1911年以后至溥儀出宮之前,《中秋帖》、《伯遠帖》這“二?!痹赜诰窜不寿F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后輾轉歸郭世五。郭世五秘藏二帖,去世后由其子郭昭俊寶藏。1949年郭昭俊流落香港,因做生意關系,將《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將之以十多萬港幣抵押于香港匯豐銀行,一年后抵押期滿,漲價至四十八萬港幣,貨主無力贖回,準備出售,當時有英國人十分感興趣。徐伯郊(一說莊世平)得知情況后,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向周恩來總理匯報此事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總理親自給馬敘倫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伯遠帖》?!焙笥赏踔吻?、馬衡、徐森玉等從澳門曲折至香港,鑒定為真跡后以巨資從匯豐銀行贖回,于1950年12月入藏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