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9日,日本東京高等法院宣判,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中國受害者訴訟二審敗訴。雖然法律之訴未得圓滿結果,但這依然是一次勝利。畢竟,日本慘無人道的細菌戰(zhàn)史實不再湮沒無聞,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中國原告代表團團長王選說:“雖然敗訴,但我們勝利了,因為‘死亡工廠’的蓋子已經被掀開?!?/p>
這樣的勝利來之不易。這一點王選心里最清楚。從最初介入日軍細菌戰(zhàn)調查,到隨后長達8年的訴訟征程,她遍嘗酸甜苦辣,但還原歷史、伸張正義之心卻矢志未移,并且感動了無數人。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里,王選的行動更富有某種神圣的象征意義。她的努力將我們帶入了歷史,也將歷史帶到了現實。
一甲子的時光并不算太長,但它也足以把歷史濃縮為幾個事件的連綴、幾條線索的交織,而那些曾經鮮活的個體生命,他們的行動、認知、情感卻可能淡出人們的視線。時間的橫亙使人們易于忽略細節(jié),而抽象地點數歷史的“經驗教訓”。因此,當我們溫故過往、紀念勝利時,必須留心繞過時間設下的“陷阱”——以宏大敘事掩蓋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在這一點上,王選提醒了我們。在近十年的奔波之中,正是她及其伙伴對一個個受害者的周密調查、詳細取證,才將一段慘烈的歷史活生生地擺在了世人面前,而后人也由此才感受到了先輩們所經受的屈辱和苦難。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的諸多活動中,很多人也不約而同地以“活的歷史”來警示時人,比如有的媒體的抗戰(zhàn)紀念專欄,以老兵的回憶、老人的見證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紀念歷史,當然不能只是挖前人的回憶以作后人的記憶。我們應該有所反思,有所行動。這也是王選他們給予我們的啟示。王選曾坦誠地表示,在討回歷史公道的過程中,她也曾倍感孤獨。無論是在細菌戰(zhàn)的研究中,還是在日本的法庭上,實際參與行動的人還是不多。更令她遺憾而吃驚的是,現在有些年輕人對歷史似乎不感興趣。毋庸諱言,有的時候,在一些人眼里歷史只是“故紙堆”,與自己當下的生活無涉。然而,歷史卻不會因人們的漠視而消散。它可以“告諸往而知來者”,回避往往讓人重蹈覆轍。因而在歷史面前,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延續(xù)其脈絡的行動者——閱讀、探究、整理、總結、紀念……我們可以做的有很多。
比如,有個人,他叫周艾民。近15年來,他走遍了侵華日軍當年在東北構筑的14處要塞組群,自費尋訪了當年修筑要塞的戰(zhàn)俘勞工和朝鮮慰安婦。為此,他跑了幾十萬公里,幾乎傾盡家財。2004年,周艾民將自己的尋訪史集結成書,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60年前,先輩們以無比的勇敢,不辨南北,無分黨派,精誠團結,眾志成城,取得了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而今,庇蔭在先人恩澤之下,我們應該以自己的行動來紀念所有為勝利貢獻過力量的人們,也應像王選、周艾民一樣,要感動更要有行動。
(本文原載2005年8月1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