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趙薇在電影“華表獎”中,獲得了最佳女主角。人們歡呼鼓掌。沒有人提及,這就是那個幾年前因為穿了“軍旗裝”而被潑了大糞、被天下人盡呼要逐出文藝圈的女人。趙薇的例子,當年被馬立誠先生列舉在其《對日新思維》一文中,以此提醒國人:對日本不要感情用事。而現(xiàn)在,僅以趙薇之事,新思維難道已悄悄然從一種設想成了現(xiàn)實?
然而,事情卻并沒有那么簡單。2005年9月,有兩件大事擺在中日兩國面前。一件是9月3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在一個花甲就要過去的時刻,人們不會因為任何一種新變化的出現(xiàn),就忘記從1874年到1945年,日本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另一件大事是9月11日日本眾議院選舉。到那時,日本的執(zhí)政黨必須回答日本外交何去何從的問題。
兩年前,馬立誠還提出一個觀點,未來或會出現(xiàn)一種可能:日本加深與美國的結盟,提防和對付中國。這種情況,兩年后的今天,似乎明顯了起來。由于對中國崛起的擔心,美國希望“以日制華”;而日本同樣對中國的崛起有一些擔心,也寧愿扮演這樣一種角色。這是不是日本的新思維呢?
實際上,日本的外交從來不是那么扎實穩(wěn)健,比如,現(xiàn)在就有日本人后悔,說60年前的失敗,乃國外交上“站錯了隊”。如今,僅僅從“爭?!钡氖虑樯?,評論說,日本外交正在失去平衡,掉入了夾縫。日本政府在外交上找不到方向感,這同樣反映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系上。面對這樣一個進退失據的日本,以任何一種新思維去打交道,有時真是感到如同碰上了一堵堅墻。
因此,要看到的是,新思維絕對不會再是單向了。日本右翼對歷史問題的避重就輕,日本重美輕亞的外交思路,以及它防御中國的心態(tài),“保護臺灣”的心理,這些,都無法獲得不論持哪種思維的人們的諒解。如果日本還認為拿住了中國的什么把柄,而對中國的正當要求不予以回應,不提出自己的新思維,那么,恐怕連馬立誠先生也會失望的。同樣,要超越新思維,就一定不能僅僅思考日本的因素,因為日本后面,實在是還有美國。
然而,另一方面看,現(xiàn)在又的確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很好時機。在更大的層面上,中國在國際經濟地位上的奮起直追,日本在世界政治上尋求發(fā)言權,這些本是亞洲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揚光大的最好表現(xiàn),中日兩國之間在國際舞臺上本不存在經濟沖突與政治對峙。
回想歷史會覺得頗有啟示。1972年佐藤內閣下臺時,日本是繼續(xù)聯(lián)美抗華,還是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曾成為日本外交的一個爭論點。在經濟界的強烈要求下,田中角榮首相決定親自訪華,實現(xiàn)邦交正常化?,F(xiàn)在,日本大選之后的政局,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該如何處理與亞洲各國的關系。雖然自民黨內部尚來出現(xiàn)強烈主張修復中日關系的議員,但今天的日本經濟力量,日本與中國的經濟聯(lián)系,都要大大超過1972年時的狀況,修復中日關系的歷史條件已經成熟。
還應該看到的是,中日之間的交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局部的,一年內只有幾千人,最多數(shù)萬人。只有到了近些年,才進入了兩國國民之間每天至少有一萬人往返于中日之間的全新大眾交往時代。
那么,媒體所稱的“中日民間交惡”以及馬立誠先生擔憂的“中日民間對立”,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夸大了的呢?今天,就從經濟交往上看,民間交流已再次成為維系兩國關系的中心力量。有人認為,“政冷經熱”的結果最終會導致經濟交往也會越走越窄。但從8月30日發(fā)表的日本貿易促進機構最新調查結果上看,2005年上半年,日本對華投資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0.4%。小泉入主日本內閣已經四年,中日政治關系每況愈下,但對日資企業(yè)投資中國似乎沒有太多的影響。在中日關系中,民間力量并沒有出現(xiàn)衰敗跡象,相反,越來越強勢。似乎,并不要過于焦灼于網絡口水戰(zhàn)虛象。如果要超越既往,那么,是不是應該回到促成中日建交時的常識上去,發(fā)展民間交流,以民促官,達到一個新的中日關系發(fā)展的層面呢?
特別是,中日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不論是短期的、長期的,還是企業(yè)選派的,有大量日本留學生在華學習。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數(shù)目近些年則一直占了在日留學生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他們絕大部分是理性的,不存在把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天真想法。真正理解對方社會的年輕力量,將推動中日關系向新階段發(fā)展;真正的新的思維,將產生在擁有新知識的頭腦中。
超越中日的宿怨,還必須站到亞洲崛起與整合的格局上米。如今,全世界排名前30位的國家,只有三個國家在地區(qū)共同體之外,那就是中、日、韓。在地區(qū)共同體的工作上,歐盟、北美、南美已經都抱成團了,甚至現(xiàn)在非洲和南亞的工作也已見成效。從長遠觀點來看,中國和日本應該以積極參與者的姿態(tài),謀求東亞乃至于整個亞洲的整合與合作,建立歐洲共同體那樣的東亞共同體或亞洲共同體。曾是敵國的法德兩國在歐洲尚能做到的事情,中日兩國為什么不能夠在亞洲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