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揮 劉黎黎
因為“漢服”斷代久遠,所以人們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認為“漢服”一定拖沓,其實這不過是一個誤會。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袁仄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很贊賞年輕人復興“漢服”的志向,但是袁仄認為,年輕人拒絕滿裝元素,僅僅恢復單純漢服飾的做法有失偏頗。他的理由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進程里,必然要有與異族文化的融合。中國漢民族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早年我們的祖先就具備寬闊的胸襟,漢民族一直不是以所謂血統(tǒng)為衡量的標尺,而是以漢文化的認同作為漢族的標志。同樣,一個民族服裝的發(fā)展流變,也是一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這在中國服裝的歷史上也得到證明。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不能是靜止的、純而又純的。
袁仄舉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繁,民族錯居,服飾上則相互取長補短。上衣下褲的褲褶服就對漢族服裝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當時凡穿褲褶者,多以錦緞絲帶在褲管膝蓋部位下緊緊系扎,既符合漢族“廣袖朱衣大口褲”特點,又形成了便于行動的急裝形式,這是一次胡漢結合的成功嘗試。而滿族服式中的立領、盤扣本身已成為了中式服裝的符號象征,不能因為源自滿裝便一味排斥。
袁仄介紹,事實上,漢傳統(tǒng)服飾中的寬袍大袖已經很難在生活節(jié)奏如此快的現(xiàn)代社會中承繼。我們真正應該恢復的,是吸收了漢民族所有服飾里的精華要素,提供多種多樣適合現(xiàn)代穿著的中式傳統(tǒng)服裝,讓全民進行選擇,保留人們認為美的種類,就像當年旗袍一方面保持民族傳統(tǒng)的味道,一方面采用新的工藝,以改良求新一樣。
“漢服”的“庶民化”
“‘漢服是一個完整的民族服飾體系,光復‘漢服要先從高端的檔次入手,希望先作為一些重大慶典、儀式、節(jié)日上的著裝,但最終讓它成為日常服裝的組成部分,是我們的長遠目標”?!皾h服”的“精神領袖”李敏輝也意識到了“漢服”與現(xiàn)代結合的重要性,而他的目標則是,要把“漢服”全面推廣。
北京網友紫姬就曾穿著自行設計的行動便利的漢服上班,為了讓衣服不扎眼,不至于“鶴立雞群”,她設計的漢服是:下擺襦裙,上衣配坎。惟一顯得穿漢服隆重的是她把頭發(fā)盤起來,顯得干凈利索,古典飄逸。
“事實上,‘漢服的現(xiàn)代化完全可行,只要吻合現(xiàn)代節(jié)奏?!爆F(xiàn)任意大利著名男裝品牌伯爵萊利時裝買手、服裝設計師的胡春媛介紹,比如可以從顏色上,運用中國古典服飾里特有的粉綠和水紅色;從款式上低腰超短裙的皮質腰帶可以用柔軟的絲帶束縛;從圖案上印上荷花,用傳統(tǒng)的中式風格代替流行的波西米亞風格。胡春媛解釋,所有的“漢服”元素都可以融入現(xiàn)代設計中,至于運用得美不美,能否做到精彩,并獲得市場認可,則要看設計師個人的功力了。
電視劇《漢武大帝》的青年服裝設計師侯云怡則希望人們的穿著能夠盡可能的多樣化,她對交領情有獨鐘,認為中國人穿交領的衣服特別具有東方的韻味,可以作為禮服出席重要場合,也可以平時穿。
漢網網友歐陽雨曦特別搜集了網友們穿“漢服”的感受,在極力提倡符合歷史原貌的情況下,歐陽雨曦得出結論: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通過了實踐檢驗,發(fā)現(xiàn)并沒什么不方便的。只是因為“漢服”斷代久遠了,所以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認為“漢服”一定拖沓,這不過是一個誤會。
如今,歐陽正埋頭做著“漢服”元素的提煉整理工作,甚至考慮將來轉換方向,專門研究中國歷史。她解釋,如果對“漢服”沒有考據(jù)的心態(tài),那漢服其實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口號而已,只有先學習,才能夠會駕馭。
“華服”改良尚待時日
“服裝是要與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匹配的,我們今天所謂的傳統(tǒng),實際都是源自農耕文明的產物。”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袁仄說。他認為即使是沒有外來因素,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現(xiàn)代改良也是必要的,比如大袖子大袍子會變短、變緊,變得更加窄小,更加合體,變成中國式樣的工業(yè)文明的服裝。
將中國傳統(tǒng)服裝發(fā)揚廣大,設計制作自己“國服”的努力一直在民間艱難地進行。袁仄印象最深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的媒體提倡香港市民在回歸日集體穿中式服裝。袁仄心動之余,也力圖能夠與國內的媒體,甚至婦聯(lián)、青聯(lián)等單位合作,結合民間的力量,選定某一天作為“華服日”,號召大家全部穿中式傳統(tǒng)衣服,但是呼應寥寥。
他認為,今天的大陸沒有幾人能夠從箱子里翻出中式服裝,他也曾努力申請國家級中國禮服研究項目,希望能夠為新時代的領導人提供“現(xiàn)代禮服”參考,取代千篇一律的西服。袁仄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重視,他一直呼吁,中式傳統(tǒng)服裝的振興一定要領導人帶頭,特別是女官員乃至官員夫人,應該首先帶頭穿中式服裝。
如今,袁仄現(xiàn)實可做的是帶領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服裝做拯救性研究,并著書回顧20世紀中國服裝的百年變遷,“那是一個劇烈變革的年代”,袁仄說,他的“華服”理想仍然在長袍馬褂、列寧裝、紅衛(wèi)兵服以及后來數(shù)不清的西式潮流中穿梭活躍,期待著有一天現(xiàn)代化了的中國傳統(tǒng)服裝能夠遍地生根。
(實習生段京蕾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