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
在許多談判中,由于缺乏充分的溝通,談判雙方不明白對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結(jié)果在并不重要的地方用去80%的時間討價還價,耗費了大部分的精力,收效卻甚微。如果能夠事先了解談判對方的需求,那么我們就可以在關(guān)鍵的項目上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一個在談判界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小故事。
有個父親把一個橙子給了他的兩個孩子。但是,這兩個孩子卻為了如何分這個橙子而爭執(zhí)起來。于是孩子的父親建議:由一個孩子負(fù)責(zé)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選橙子。結(jié)果,這兩個孩子按照商定的辦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去了。
第一個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了,也許橙子果肉他不太喜歡,他只把剩下的橙子皮留下來、磨碎,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另一個孩子把果肉放到果汁機(jī)上打果汁喝,而把皮剝掉扔進(jìn)了垃圾桶。
從上面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們各自得到的東西卻并非物盡其用。這說明,他們在事先并沒有聲明各自利益之所在,而導(dǎo)致了雙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場上的公平,最終,雙方各自的利益并未達(dá)到最大化。
如果兩個孩子充分交流各自的需要,或許它會是另外一種情況。恰恰有一個孩子既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這時,如何創(chuàng)造價值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于是,想要整個橙子的孩子提議可以將其他的問題拿出來一塊兒談。他說:“如果把這個橙子全給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還了?!逼鋵?,他的牙齒已經(jīng)被蛀得一塌糊涂,父母上星期就警告他,不讓他吃糖了。另一個孩子也很快就答應(yīng)了,因為他剛剛從父母那兒要了5塊錢,準(zhǔn)備買糖還債。這次他可以用這5塊錢去玩他的游戲了。
兩個孩子的談判思考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溝通,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雙方都在尋求能夠?qū)ψ约寒a(chǎn)生最大利益的方案,同時也滿足了對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也就是雙方都找到了關(guān)鍵的20%的問題,獲得了80%(甚至100%)的價值。
商務(wù)談判的過程其實與此類似。好的談判者并不是一味固守立場、寸步不讓,而是與對方充分交流,從雙方的最大利益出發(fā),創(chuàng)造各種解決方案,用相對較小的讓步來換得最大的利益,而對方也是遵循相同的原則來取得交換條件。
(文/吳來興摘自《博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