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借用了黑格爾的話。他認為心靈在前進的途程中所出現(xiàn)的“此岸”與“彼岸”的分裂是可以彌補的,而彌補的重要途徑就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由此我想到,易鶴達的藝術凸現(xiàn)出對心靈的堅強探尋。
易鶴達是一位虔誠的藝術信徒,對于藝術的追求與執(zhí)著令人感動。
易鶴達少年時代就進入了嚴格而規(guī)范的造型藝術教育,他在中學時代畫了很多油畫風景寫生。即使在今天我們看到那些略顯陳舊的小幅風景作品,仍能從其認真而嚴謹?shù)膽B(tài)度中獲得感動。藝術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為歷史在時間的流淌中截取片刻的瞬間,并使之成為永恒?;蛟S,在這些充滿情感的學徒般的習作中,已經(jīng)窺見到作者的志向與才能。
易鶴達的教育更多的是在社會中完成的。中國人講求“畫外功夫”,如何理解這種功夫?每人的答案是絕無相同的。沒有系統(tǒng)框架的束縛,易鶴達自我生成了一種獨特的知識結構。對中國武功的研習,對佛家理論與人生觀的解讀,大量而廣泛的泛藝術類實踐,以及社會類實踐,均是易鶴達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易鶴達藝術觀念的基礎。從寫實的基礎訓練,轉向了以抽象為主的表現(xiàn)題材與形式,取決于易鶴達的藝術理念,取決于這一基礎。
橫向看,易鶴達的作品經(jīng)歷了由我們通常所謂的“冷”抽象到“熱”抽象的演變,也就是表現(xiàn)性越來越強,注重畫面的運動感和力度感及其組合關系的表現(xiàn)。此處顯示出作者極好的抽象能力。由“冷”到“熱”的過程中,易鶴達在畫面上創(chuàng)造了渾然一體、首尾相接和寓剛于柔的極富韌性與彈性的審美感受。易鶴達的作品追求一種近乎于禪宗的靜觀之感受,寓靜于動之中,萬千世界之運動盡握于我手,由此形成豐富的主觀的和理念般的世界。
從縱向看,易鶴達的作品又分為若干系列,主要以色調與構成形式的演變特征為標志。其中最為突出者亦可以“冷”“暖”為劃分界限。銹蝕般的棕色調的簡約抽象,既像從中國書法中汲取了靈感,又像由現(xiàn)代西方抽象藝術中獲得了啟迪,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一種哲思般的理念。在棕色調系列作品中,易鶴達成功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音樂感的精靈般的圖像,或激越,或凝重,或輕緩,或莊嚴,它們似乎記錄或掃描著作者無法安寧的思緒,由此構成了交響的樂章。在作者近期“冷”色調的作品中,體現(xiàn)出對抽象般的山水自然的感悟與關切。似與不似之間,山川天地共舞,飛揚的筆觸與響亮的色彩,表達出作者奔放的詩情。這一系列作品的抒情與棕色調作品的沉思構成兩個不同的側面,揭示出作者的雙重藝術性格——哲人與詩人的情懷,由此豐富了我們的觀賞層次。
易鶴達是一個勤奮而多產的藝術家,藝術已經(jīng)成為他生命的重要部分而難以分割。雖然,擺在藝術家面前的道路依然漫長而艱難,可是,我們欣慰地看到,藝術家已經(jīng)邁著堅定的步伐踏上了無畏的征途!
(郭曉川:美術學博士,評論家,《今日中國美術》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