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學習中華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是我們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內(nèi)容。本刊從本期起,開辟《古訓賞讀》欄目,連續(xù)刊載《弟子規(guī)》并附譯文解釋,為同學們學習、了解中華文化開啟一個窗口,相信對同學們拓展知識面,增長知識積累,健康成長會有裨益。
——編者
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清康熙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經(jīng)清朝存仁修訂。其內(nèi)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篡而成,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應(yīng)有的禮儀和規(guī)范??胺Q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父母呼應(yīng)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yīng),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憐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和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輔好了,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返必面
居有常業(yè)無變
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yè)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
事雖小忽擅為
茍擅為子道虧
不要因為是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
物雖小忽私藏
茍私藏親心傷
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fā)現(xiàn),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替他們;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地處理掉。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如果身體有所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為我們擔憂;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并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能用心盡孝,那才難能可貴的!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yīng)當耐心地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tài)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父母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無怨言。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并且應(yīng)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父母親去世后,要守喪三年。常常哀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提起父母時會難過哭泣。居處要力求簡樸,禁絕酒肉、情欲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