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技術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形勢下,構筑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網絡的平臺,我們應著力完成以下四項任務:加強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重視和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占領網絡文化陣地;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建設,開展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構筑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網絡平臺途徑
當今時代,網絡技術日益普及,網絡正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運用校園網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了詳盡要求。2005年1月1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面,筆者結合文件精神,就如何構筑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網絡平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加強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加強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在人,建立起一支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是構筑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網絡平臺的首要任務。目前,高校思想教育隊伍難以滿足網絡時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戰(zhàn),許多教育者對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教育意識淡漠;缺乏一定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能;對有關網絡法規(guī)、網絡道德缺乏了解等等。因此,高校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及時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在思想教育的方式、載體和手段上有所創(chuàng)新,才能對大學生思想教育有所突破。只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強自身的網絡知識技能學習,樹立現(xiàn)代科技意識,充分借助網絡技術的支持,采用聲、文、圖并茂的綜合表現(xiàn)力來表達教育內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要整合相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包括校黨委和有關群眾團體的干部、各院系負責學生工作和黨務工作的干部以及學生骨干隊伍,共同構建校園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平臺。要組織學生網絡自律組織,進行自我教育與管理,積極協(xié)助學校有關部門和老師,進行網絡監(jiān)控和管理。同時,高校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進行網絡知識培訓,使他們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修養(yǎng)與實踐經驗,又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并能熟練進行網絡操作,注意從網上搜集信息,掌握社會動態(tài),準確把握大學生思想脈搏。
二、重視和加強校園網絡建設
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是構筑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網絡平臺的主要任務。
1、重視校園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的規(guī)范化管理。在新時期條件下,網絡尤其是校園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建立起管理規(guī)范、健康向上、反饋及時、服務學生的校園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的前提和關鍵。高校要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這項工作以大力支持,逐步建立起覆蓋師生教育場所、生活場所等區(qū)域的網上思想政治工作平臺,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鋪開奠定基礎。同時,高校要制定更加嚴謹科學的網絡管理條例,使校園網絡管理更加規(guī)范化;要對校園網欄目的設置進行規(guī)范,增設適應學生特點和教學要求的新欄目,以突出網絡的服務功能;還要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
2、重視BBS站的輿論引導,加強校園網的思想輔導功能。校園BBS幾乎是所有高校大學生瀏覽最多、最受歡迎的校園網站。因此,加強校園網BBS輿論引導和思想輔導功能,是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BBS站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自由發(fā)表言論的廣闊空間。與此同時,上面也往往出現(xiàn)一些學生在現(xiàn)實中不愿說、不敢說的意見,甚至還出現(xiàn)人身攻擊或某些不健康的內容。對此,除了加強對BBS的監(jiān)管外,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正確引導。為此要堅持三條原則。第一、及時性原則。對現(xiàn)實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BBS的焦點輿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能做出及時反饋,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第二,正面性原則?;卮鹚釂栴},要言之有據、評之有理,表達適度,言辭懇切;對于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要給予特殊關注,進行思想引導,釋疑解惑。第三、柔和性原則。要以一種寬松的態(tài)度、柔和的手段來進行交流。既要理直氣壯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讓受教育者心服口服。要對一些敏感的思想、觀點進行疏導、分析和輔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認識。
三、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占領網絡文化陣地
文化作為載體始終在有效地傳播著各種各樣的思想信息,網絡文化既是網絡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也是網絡思想教育的戰(zhàn)斗武器。網絡文化陣地同任何思想陣地一樣,如果先進文化不去占領,低級頹廢的精神垃圾就會乘虛而入。因此,樹立強烈的占領意識,用先進文化去占領校園網絡文化陣地,使校園網絡文化步入健康發(fā)展的軌道,是構筑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網絡平臺的關鍵任務。我們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上生活空間,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1、確保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政治導向。網絡應成為傳播黨的方針政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陣地,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政治導向;同時要圍繞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意識形態(tài)敏感問題、影響穩(wěn)定和發(fā)展大局的問題,旗幟鮮明的發(fā)表評論,進行積極的引導,對錯誤思潮敢于開展批評。我們平時強調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現(xiàn)在看來還要“進網絡”,使之成為大學生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2、使網絡成為“兩課”教育的主陣地。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必須把思想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和網絡思想教育的新陣地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共同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要將網絡信息引進“兩課”教學內容之中,對積極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為“兩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有益的補充;對消極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批判,作為反面材料充實教學內容。這樣既豐富和改進了“兩課”教學,又拓寬了網絡思想教育的空間。其次,要充分發(fā)揮網絡交互性的特點,將信息交換方式引進“兩課”,增強“兩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學效果。
3、使網絡成為傳播國內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窗口。要通過網絡傳播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使大學生既能很好地樹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又能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拓寬知識視野。
4、使網絡成為溝通師生之間的橋梁。通過開設校園網站和師生個人主頁,開辟出學校管理者與廣大同學、教師與學生之間自由地交流和溝通的新天地,使網絡成為相互間交流思想、表達意見和觀點的橋梁。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針對個別學生的具體思想問題,提供單獨的指導和幫助,實施個性化思想教育。
5、使網絡成為薈萃校園文化的百花園。要利用網絡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網上教育、交流、討論等活動;精心策劃和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如網頁制作競賽、網絡道德問題辯論和網上論壇等等;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
四、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建設
開展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研究,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建設是構筑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網絡平臺的主導任務。
網絡道德和網絡倫理是人們在使用網絡技術時應當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由于我國網絡技術起步較晚,網絡倫理規(guī)范建設正處于初建階段。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教育,幫助他們恪守“慎獨”,提高明辨是非,認清美丑的能力,使其增強自我防范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做遵紀守法的好網民。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xié)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戒”,來教育我們的大學生;同時,還要結合我國的國情,根據我國傳統(tǒng)道德和網絡道德的現(xiàn)狀來進行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建設。如:珍惜別人的勞動,尊重別人的智慧;不散發(fā)反動的、迷信的、淫穢的內容,不散布謠言,不搞人身攻擊;要自尊自愛,提倡網絡文明用語,要注意網絡語言美,不談論庸俗話題,不使用粗俗的語言;利用計算機技術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弘揚民族文化,與不道德的行為作堅決的斗爭;培育知識產權意識,不盜用或抄襲他人的程序,不使用盜版軟件等等。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是以秒計時,網絡立法固然很重要,但其立法滯后的特點卻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即使網絡立法比較完備,幫助人們自覺樹立網絡道德意識,自覺維持網絡秩序、遵守網絡法律也顯得極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開設《網絡倫理與道德》、《網絡行為校園規(guī)章》、《網絡文化素質培養(yǎng)與網絡人格塑造》等課程,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網絡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優(yōu)良的網絡道德。同時,作為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網絡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建設的研究工作也應隨之展開,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也為這個命題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李小林、張俊燕.網絡發(fā)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2(1)。
2、劉獻君.迎難而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J].中國高等教育,2001(3、4)。
3、中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委員會.如何做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應付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zhàn)[J].求是,2000(17)。
4、沈國權,吳東莞.思想政治工作占領網絡陣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復印資料,2001(3)。
5、許兵.互聯(lián)網與青少年發(fā)展[J].中國青年研究,2001(4)。
6、張鴻.網絡與大學生[J].當代青年研究,2000(4)。
7、楊艷萍.網絡德育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1(7、8)。
8、衛(wèi)紅.高校德育進網絡亟需加強隊伍建設[J].中國德育,2001(5)。
責任編輯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