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遇,有時會相得益彰:比如你去上海郊區(qū)的南翔鎮(zhèn)吃地道的小籠包,然后去市中心新天地的酒吧去聽某個黑人樂隊唱藍調;另一些時候,它們的結合則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我就不明白:為什么我認識的一大幫有為青年,“IT精英”也好,“數(shù)碼先鋒”也好,或是從容或是匆忙,卻都趕在舊歷年前結婚,僅僅是因為雞年“無春”?
無論是從天文學還是氣象學的角度,我覺得陰陽歷正常的偏差會決定婚姻的理論都難圓其說,于是以出差或健康為由,我成功地躲過了2004年的若干次婚禮。老實說在潛意識里我還是對份子錢抱有顧慮,雖然結婚作為一種民間集資斂財?shù)姆绞?,既不違反法律,又合情合理,但隔三岔五,就做上這么一次多半是有去無回的投資,畢竟還是會傷元氣。
惟一躲不過的是國慶的一場。新郎在國內的某家門戶網(wǎng)站任職, 以取消我在網(wǎng)站所有的賬號相脅,逼迫我提前五天,飛往我們共同生長的那座南方城市,出席婚禮。提前那么多天回去的理由很充分,因為婚禮“籌備委員會”有若干會議亟待召開。
第一次會議在伴郎就職的一家美國公司的會議室舉行,議題主要是過一下整個婚禮的流程和伴郎/娘的主要職責。伴郎/娘的陣容很豪華,有主、副伴郎/娘各一對,包括一個留英博士,一個美國“海歸”。新郎坐在主席的位置上,用投影儀演示婚禮當天每個人的具體位置;我們一邊看他的光標在PPT的圖片上移動,一邊瀏覽新娘打印的流程和人員組織架構圖,新娘是人事經理出身,工作安排基本做到了沒有一個人閑著,充分體現(xiàn)了“物盡其用,人盡其能”的宗旨。
緊跟著第二天的二次會議,將婚禮這個大項目細分為若干部分, 每部分指定負責人員,以確保委員會成員各司其職。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爭執(zhí),比如說主伴郎覺得讓他負責酒店門口撒彩紙的工作未免過于人才高消費,調整之后把他提拔到門口迎賓,撒彩紙的工作由新娘尚在大學就讀的表妹負責,因為主席說了:“誰叫你文化水平最低?”
第三天, 安排時間進度表;第四天,服裝場地;第五天,我和英國回來的W君眼看就要在文山會海中崩潰,還好,婚禮馬上就要舉行了......
有了之前周詳?shù)臏蕚?,加上所有高科技:?shù)碼相機、手機、紅外、藍牙在婚禮現(xiàn)場的運用,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當中也有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插曲,比如說新娘的父親為了在紅地毯上陪伴女兒行走的那一刻,前幾天跑遍所有的商店選定的一頂呢帽忘了戴;新娘在化妝間換第二套禮服時花了太長時間,以至于所有賓客在新郎/娘缺席的情況下開了飯……
最值一提的是鬧洞房。雖然整個婚禮借鑒了不少西式婚禮的動人之處,但基調依然沿襲著傳統(tǒng),只不過傳統(tǒng)也要經受文明和健康生活理念的洗禮。就像在婚宴上,為了避免酒精傷身,新人們敬賓客的酒一律用礦泉水代替, 鬧洞房的游戲也必須經受嚴格標準的審查:不得有污穢語言,不得開低級玩笑,身體的裸露部位不得超過全身面積的2/3……
臨近午夜, 整個組委會成員疲憊得人仰馬翻,婚禮終于接近尾聲。第二天知書達理的新娘發(fā)來致謝函,對組委會成員的成績做出了積極肯定,接下來總結了一些不足和教訓,“希望大家在自己結婚時注意”,最后一句最是讓人心驚膽顫:“擬在深圳補辦一場西式婚禮,不知各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