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迷戀戴望舒筆下的雨巷,印象中蘇州的小巷便是我夢里所追尋的,它以其獨特的清幽著稱于江南。
當我漫步于窄得不能伸展雙臂的巷子里,仰望頭頂一方狹長的蒼穹,聆聽偶爾的幾聲鳥鳴,便與外界的喧囂無緣,生命本真的存在出現(xiàn)了。腳踏在高高低低的用鵝卵石鋪成的巷子上,像是融入了濃縮的厚重而坎坷的生活。那石塊堆砌的墻面,有粗糙的手感,撫摩著石塊,像是撫到蘇州的歷史,就這樣一頁一頁翻開來,卻怎么也翻不完,翻不完的故事,翻不完的故事中的滄桑。
蘇州的小巷特別多,長長的、窄窄的,石板鋪得整整齊齊。它總是那么蜿蜒,看不見盡頭,無規(guī)律可尋;它總是那么便捷,處處皆相通,在古城區(qū)織成一張密網;它總是那么耐人尋味,素雅而不乏味,寧靜而不沉寂。小巷兩旁邊的房屋高矮不一,風格也各自有異,青灰的瓦棱草從黛瓦與飛檐上垂下它們長長的枝葉,如披垂的秀發(fā),似乎要去掩映那斑駁與滄桑。老年人愛小巷,因為小巷使他們重溫逝去的歲月;青年人愛小巷,因為小巷給他們帶來詩意和風景;孩子們愛小巷,因為他們可以在這天然的迷宮中嬉戲玩耍。
蘇州還有許多臨水的小巷,更是畫家們最愛之處,畫這里的小橋、流水、人家,畫石岸上粉墻黛瓦的房子,畫石埠上洗衣的姑娘……外國友人也喜歡在這里邊走邊拍攝,攝下這里富有詩意的小巷風情,攝下這里春夏秋冬的小巷風采。
這些居住在小巷中操著吳儂軟語的蘇州人,沒有北方人豪爽的氣概,更沒有北方人的粗獷的魅力,卻有著北方人無法比擬的細膩與精細,蘇州人平和安靜,像茶館里剛沏的一壺新茶,散發(fā)著濃郁的清香;蘇州人心思慎密,像一位熟練的工匠,巷子的輪廓早爛熟于心。其實蘇州的巷子正是蘇州人性格的詮釋,將一種精神固化成一種建筑形式,并且那么溫和、恬靜,不夸張,也不張揚,安安穩(wěn)穩(wěn)地立著。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巷子無疑成了最好的建筑形式,街坊們可以在這里遮風避雨,繁衍生息。
或許因為蘇州歷史上沒有戰(zhàn)火,才有人文積淀的小巷,才會養(yǎng)育了蘇州人的質樸自然和聰明靈秀,才會將蘇州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職教中心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