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動的青春歲月里,音樂與我同行;但是,我不喜歡那些非情則愛、非吼則叫、美其名曰所謂的抒情歌曲。我會一個人靜下心來翻看自己長期積攢的磁帶、CD、音樂資料,愛不釋手。
聽聽《英雄》,隨口哼唱《陽光樂章》,從巴赫到莫扎特,從彭麗媛到戴玉強……我都努力嘗試觸及他們音樂的最深處。無論是隨意欣賞,還是刻意聆聽,總讓我有深沉的感觸和激動,總讓我所有毛孔同時快活同時悲傷。有時我有疑懼和疲憊,但我總會在很短的時間里從熟悉的樂曲中振奮起來。
面對挫折,我不敢輕言放棄。音樂便成了我的力量源泉。貝多芬的《命運》讓我找到了一個與命運作斗爭的形象,《越來越好》讓我明白生活總在變好,《生命如歌》使我感悟到生命與歌聲同在……
音樂是個人的表達,是情感主義和夢想的集合。二十世紀的音樂是解放的音樂,作曲家脫離了以往時代的某些影響,沒有巴洛克時期的精致綿細,沒有古典主義時期的穩(wěn)重簡樸,也沒有浪漫主義時期的清新自然,他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奇特新異的聲音,大膽而富于想象,民族化的東西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愛好者該有所取舍。要想讓有沒落趨向的純粹音樂精神保持原有的青春活力,永往直前,作曲者需要不斷追求,聽曲者則要不斷篩選。讓那些打著金錢旗號的曲目毫無立足之地,自動退隱江湖,聽曲者是最具權威的。
我心有主。我一直認為人是應該有所追求的。微風無痕,留下了清涼;狂風亦無痕,留下的則是斷壁殘垣;生命無痕,卻留下了最美妙聲音:音樂。
我這一生,愿與音樂同行。
作者系江蘇省東臺市唐洋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