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宏生、陳久霖們相比,同樣的事情,內地上市公司的高管們似乎要“舒服”了許多
近來,新加坡證交所、香港聯交所及美國納斯達克證交所、紐約證交所在內地的推介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就連以前一度忽視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倫敦證券交易所也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市場這塊“肥肉”,倫交所的亞太區(qū)業(yè)務已經全部移至香港,人員也從一人增至五人。
當然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高層也沒閑著。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紐約證券交易所新任首席執(zhí)行官約翰.賽恩于2004年10月會見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央行行長周小川,并計劃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五虎紛至沓來,搖旗高喊。但是海外上市真的有那么好嗎?
2004年11月30日,香港廉政公署在其官方網站發(fā)布消息,在代號為“虎山行”的行動中,創(chuàng)維董事局主席黃宏生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內地媒體稱之為“挪用公司資金”,香港廉政公署稱之為“涉嫌竊取公司資金”。
但是相比較之下,同樣的手法,內地上市公司似乎要“舒服”了許多。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把上市公司掏空直至虧損的情況屢屢發(fā)生,但都安然無恙,最后還可以用“以股抵債”,此類經驗還被推而廣之。
拿三九集團創(chuàng)始人趙新先與黃宏生相比較,問題看得更加清楚。此前,兩人都是令人尊敬的企業(yè)家,也都是集團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都創(chuàng)造了輝煌成就。但三九集團“挪用”上市公司的資金達25億元之巨,讓趙新先退休好像還很“委屈”;而創(chuàng)維集團“挪用”創(chuàng)維數碼不過區(qū)區(qū)4800萬,黃宏生就成了香港廉政公署的“坐上客”。
再說說陳久霖。2004年12月8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國航油因投機性石油衍生品交易虧損了5.5億美元,瀕臨破產。而2002年,公司曾被新交所評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獎。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亞洲經濟新領袖”的公司總裁陳久霖返回新加坡后,被新加坡商業(yè)事務調查局傳訊。
他說:“再給我5億美元,我就能翻身?!币晃皇鹈麨椤蔼毑角镉曛小钡木W民感嘆:陳久霖很不幸,因為他“生不逢時”,而且選錯了地方:如果中航油“生”在國內,如果中航油選擇在中國炒期貨的話,中航油也許還有救。
無巧不成書,在中國期貨市場也曾有一個引人注目的5.5億巨虧,只不過這次是人民幣。2003年9月,蘭生股份在瓊膠“準期貨”市場做多,虧損5.5億元人民幣。一年后,法院判海南橡膠中心所有橡膠交易行為無效,各方當事人達成調解:海南橡膠中心批發(fā)市場有限公司(瓊膠市場)向蘭生股份返還5.5億元,蘭生股份同意一次性資助瓊膠市場9900萬元,用于解決相關問題。蘭生股份“認捐”了9900萬,但失小得大,要回了5.5億。
中航油做空,市場傳說是被國際多頭“狙擊”造成虧損。而蘭生股份做空,據說也是被多頭“狙擊”而虧損,但后者的多頭至今依然披著“神秘”的面紗。
雖然都是在期貨市場虧損,但因為一個發(fā)生在市場經濟國度,一個發(fā)生在市場經濟轉型期的國度,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前者只認市場,它成就了陳久霖,也敗落了陳久霖。如果在后者,權力可以說話,為市場重新作出裁決,那么陳或許有回轉的余地。
時光再倒轉八年,回到1995年2月23日的“327國債”事件中,上海三大證券公司之一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做空與多頭中國經濟開發(fā)信托投資公司(簡稱中經開)對擂,最后八分鐘,管金生狂掃“戰(zhàn)場”,把327國債從151.30元打到147.40元,使327合約暴跌3.8元,并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財政系的中經開輸了,結果上交所認定中經開等多頭機構與萬國證券、遼國發(fā)等空頭機構先后蓄意違規(guī)操縱市場,宣布交易無效。萬國倒下了,管金生也因此入獄,被判處有期徒刑17年,而中經開依然活得滋潤,直到2002年被清盤。
如果在國內,面對中航油的巨額虧損,作為全國惟一一家指定進口航油的公司,管理層會采取什么樣的救助措施,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從一系列事件中覓得一些可能:德隆出事而并未關張,南方證券被曝黑幕而仍運營如初……
中科創(chuàng)業(yè)的呂梁、瓊膠市場總裁鐘武劍、億安科技的羅成、啤酒花的艾克拉木、誠成文化的劉波、世紀中天的劉志遠、托普軟件的宋如華、中原高速的童言白、ST春都的劉海峰、ST南華的何竟棠……多少“風云”人物已杳無音訊,不知去向。
與被捕保釋后還被收繳所有簽證不許離鏡的黃宏生相比,和剛返回新加坡就被捕的陳久霖相比,內地上市和海外求生,差異不言自明。
更況且,內地上市,雖說要排隊,時間長,但公公關、包包裝,作作假,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從股民包里拿錢了;即便在中國證監(jiān)會監(jiān)管口袋收緊的情況下,做點水分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有人埋單。
據和訊統(tǒng)計,2004年發(fā)行上市94只新股,募集資金共計315.33億,其中62家公司募集水分高達40%以上,占新上市公司的66%。這也意味著在2004年IPO募集資金總量的315.33億元當中,融資“水分”高達100.35億元,半數新股依舊被高估。
而在海外上市,對于多數白手起家、沒念過幾天書,用雙手打拼天下的民營老板來說,幾個問題就可能不勝其煩。香港大福證券的某高層負責在內地開展業(yè)務,對內地和香港兩地的上市之千差萬別頗有感觸。曾有一位內地公司的老總十分感慨地對他說,“老丁啊,你這個人什么都好,就是問題太多。內地的證券公司給我們做上市,一年下來頂多十幾個問題。”
所以當選擇在內地還是海外上市時,可要好好“思量”一下。
“東窗事發(fā)”之海外上市公司
歐亞農業(yè):是首家在香港上市被清盤的民營企業(yè)。2001年7月,歐亞農業(yè)在香港上市,但不久即負面消息不斷,2002年9月起被停牌。2003年7月,歐亞農業(yè)因為拖欠集友銀行3000多萬元而被申請清盤。期間,有新投資者愿意拯救歐亞農業(yè),但聯交所認為,該公司上市時的招股文件有誤導成分,因此拒絕了復牌建議。最終,在無人反對情況下,香港高等法院正式頒發(fā)清盤令。
上海地產和商貿控股:2003年6月,由上海首富,2002年度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11名周正毅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地產和上海商貿控股由法院出具法令接管,周正毅和其妻毛玉萍涉嫌金融詐騙,因操縱證券交易價格、虛報注冊資本案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
中銀香港:2003年6月,因周正毅案涉及中銀上海分行的問題貸款,中銀香港前總裁劉金寶被立案調查,并辭去其港交所非執(zhí)行董事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委員職務。
中國人壽:2003年12月30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紐約證交所正式掛牌交易,成為當年全球最大的IPO。2004年2月4日,國家審計署披露了中國人壽的母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涉嫌違規(guī)資金約54億元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