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把眼光投向了與中國共享4300公里邊境線的俄羅斯。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占俄羅斯聯(lián)邦領土35%,然而與其說俄羅斯是亞洲的一部分,倒不如說在俄羅斯的眼中,亞洲是一個獨特而又矛盾的綜合體。
俄羅斯的大部分能源儲備位于其亞洲部分,在油價持續(xù)上漲的今天,俄羅斯對于亞洲的重要性更顯得非同小可:俄羅斯為中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
然而,俄中兩國的經(jīng)濟關系不僅僅是能源問題這么簡單。7月以來,中國對俄羅斯出口額上升了一半,進口額上升了1/4,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僅次于歐盟的第二大貿(mào)易伙伴。
普京政府采取各種策略以促進俄羅斯在亞太地區(qū)的影響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多元外交”,它基于此種考慮,即折衷主義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并促進俄羅斯在亞太地區(qū)的利益。
首先這意味著必須和幾大勢力達成合作——美中日韓等,即所謂的“亞洲協(xié)調”。對于普京來說,和一國交好并不一定意味著和別國交惡,他相信俄羅斯可以魚與熊掌兼得:和中國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促進和日本、韓國、朝鮮的關系;和美國達成框架合作伙伴關系。
“亞洲協(xié)調”的首要目的是在亞洲事務中斡旋,避免或者限制不和諧因素,促進俄羅斯的發(fā)展。在朝核問題、一些大規(guī)模的能源和基建項目中,俄羅斯和其他幾個大國利益攸關。利益格局越是互相制衡,越是凸現(xiàn)俄羅斯一舉一動的重要性。
“亞洲協(xié)調”的另一目的是權力制衡,以抵抗強權政治。就世界范圍而言,俄羅斯和中國一樣,主張多極主義,對抗美國的霸權政治。然而就亞洲而言,正在變革中的中國則可能顛覆現(xiàn)有權力體系,重寫游戲規(guī)則。因此,莫斯科樂于維持現(xiàn)狀:東北亞幾個國家彼此不信任的局面剛好彌補了俄羅斯本身的弱點,比莫斯科想出的任何外交策略都有效。
除“多元外交”之外,普京采取的策略之二則是繼續(xù)使用各種“三角政治”。事實上,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以各種面目出現(xiàn)的三角政治影響了蘇聯(lián)的外交策略。在葉利欽時代的中美俄三角關系中,中國更多地是被當作對美國示威的工具:每當葉利欽政府要表達對西方勢力不滿時,他都會上演一出拿其與中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作文章的好戲。
普京則相反,其對華策略更加務實多面,其目的是為加強中俄雙邊關系而非威懾華盛頓。無論莫斯科還是北京,他們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都不可能取代和西方的合作,而是僅作為補充,當然這種補充性的合作關系也很重要。
和老式的三角政治不同,俄羅斯現(xiàn)在在中日之間搖擺,利用二者之間的緊張關系來獲得俄羅斯在亞太地區(qū)的經(jīng)濟利益和穩(wěn)固地位,其理想的狀態(tài)是,中日爭寵俄羅斯。
這種外交策略在東西伯利亞石油之爭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2003年3月,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達成協(xié)議,在接下來的25年中提供價值1500億美元的原油7億噸,石油管道從貝爾加湖附近的安加爾斯克通往大慶。
此時日本以提供金融支持為誘惑條件,要求俄政府選擇一條完全繞開中國的線路,從安加爾斯克到達納霍德卡港。俄政府遂以環(huán)保問題為借口取消了大慶協(xié)議,于去年12月宣布將從安加爾斯克東北部小鎮(zhèn)泰舍特修建一條石油管道通往納霍德卡附近的別列沃茲納亞,從那里可以將石油運往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個國家。
從純經(jīng)濟利益上看,石油管道經(jīng)過中國更為劃算。因為更短的路徑可以節(jié)約成本。盡管日本承諾在安-納線中投資50億美元,并投資70億美元用于開發(fā)西伯利亞東部油田,然而幾乎沒有人認為俄羅斯生產(chǎn)的石油能夠抵消掉多出的管道建設成本,如果年產(chǎn)量為8000萬噸的話。
無論如何,這不是重點。普京其實是不想過分依賴中國。如果管道從大慶走,中國將成為主要客戶,長久來看,這容易讓俄羅斯受到北京在經(jīng)濟上的要挾(2003年,俄羅斯出口土耳其的“藍流”管道就被土耳其政府用來要挾俄羅斯)。另一方面,由日本支持的石油線路將使俄羅斯面向整個亞太市場。
多元外交還能讓俄羅斯在中日相互競標中謀得個好價錢。取消安-大線之后,普京最近又顯示出要從對日本有利的泰舍特-別列沃茲納亞管線計劃中撤出,其真實用意無非希望中國和日本能夠相互競爭,開出更好的價錢。
這些三角政治當然也存在風險。對于兩年前莫斯科的毀約一事,中國很不高興,而俄羅斯政府不得不通過其他措施來補償:加大石油鐵路運輸力度;出讓尤科斯子公司尤甘斯克油氣公司約20%的股份;而現(xiàn)在俄羅斯重又燃起對大慶的興趣。不幸的是,日本聽到最近普京的表示,也決定不再履行其幫助修建石油管道的承諾。俄羅斯試圖兩邊討好,兩邊都不得罪,然而石油管道仍然前途未卜。
(作者為里昂證券亞太區(qū)市場中國策略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