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
足踢敵人莫容情,全憑手領(lǐng)門路清。
北方流行的拳種中,腿的用法在整個技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腿的力量大,腿比胳臂長,腳上穿鞋,又比赤裸的拳頭堅硬。腿法變化多端。踢、蹬、踹、碾、圈、擺、撩、踩、掀、掃是腿法的基本動作。腿法作為散打招法要做單項訓練,同時還要“操腿”,如綁縛重物踢腿,踢木樁等,使腿更加堅硬。戳腳、彈腿、迷蹤都是講究腿法的拳種。象戳腳實用腿法便有幾十種。以腿聞名的武術(shù)家極多,象鐵腿孫通(清康雍間燕青拳大師),鐵腿魏贊魁(清末至民國,曾被譽為御翻子),神腿杜心五(清末至解放初,曾為孫中山先生保鏢),江南第一腿劉百川(民國至解放,著名拳師)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贏得雅號。
注重用腿,卻不能忽視手的作用。在技擊中,手有領(lǐng)路的作用,一要領(lǐng)出腿踢的方位,手虛腳實;一要領(lǐng)走對手的注意力,乘機而踢。手還有防守的作用,象兩扇大門一樣,要想誘敵深入,就敞開大門;要想拒敵于外,就緊閉大門,令其無懈可擊。無論是開是閉,均以腿擊中對手為目的。
這條諺語既說明了手與腿作用的區(qū)分,又指出了手與腿配合的方法。
手去腳不動,打人不能勝。
腳踢手不出,打人必負輸。
在技擊中,手與腳的攻防分工不應當區(qū)分過清。似乎腿只能攻,手只能防。事實上手與腳都具備攻守的能力。在技擊中,手與腳應當緊密配合,各司其職,一齊出動,攻防同時進行,即所謂上下齊到,左右夾攻。手攻上,腳攻下;手攻上,腳防下;手防上,腳攻下。手腳相隨,手領(lǐng)腳發(fā),腳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這才是取勝之道。如果手腳不會配合,單一出擊,踢腿時,雙手回收拳位不動,擊拳時,兩腳立定不移,那就破綻百出,必輸無疑。
有拳無腿難取勝,有腿無拳難占先。
身心一動腳手隨,手腳齊到方為全。
前兩句仍是強調(diào)手腳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后兩句則是強調(diào)意識的領(lǐng)導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腳即出,動作快到與閃念同時,最后達到下意識地攻防,這便進入了武術(shù)的化境。因此,正如武諺所講:讀書要講、種地要耕、打拳要想。
拳打三分不易,腳踢七分不難。
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得多。從練功效應上講,手與腿要練出同樣的力度,手花費的時間要比腿花費的時候多得多。
人們在技擊中,一般習慣于把進攻與防守的任務交給上肢負擔,而忽視腿的攻防作用。這多少有些避己之長,用己之短。如果腿功加強,拳腳齊出,在技擊中就會主動得多。這并不是說所有拳種都應重視腿法,從而排斥那些注重上肢攻防技術(shù)的拳種。任何拳種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自己長于別家之處。揚己之長,避己之短,以己之長,攻人之短才是正確的。這條諺語是主要針對北方拳種而言的。
七分看腳,三分看手。
七分與三分指主次關(guān)系。與敵對峙,眼光當虛視其上而實窺其下,這便是七分看腳三分看手。因為對手進擊的方位與速度都與步法相關(guān)。如被對手搶準了步子,那么在對手尚未出擊時,自己的重心便已被擠亂,離輸便不遠了。對手的腳尖所向,膝蓋所向預示著其進擊的方位,所以留神對手的腳是必要的。初習武藝者,臨場試拳,總有看不清來拳、判斷不準對方意圖的憂慮,這條諺語則提供了一個掌握主動,從容對敵的訣竅。
戳腳四只手,神鬼見了都發(fā)愁。
不只是戳腳,所有注重腿法的拳種都可說是四只手。腿法練精,腿便如同手一樣,運用自如。它可踢,可蹬,可踹,可撩,可點,可蹭,可別,可踩,可跺,可截,可扣,可擺,可圈,可拿,可勾,等等。這時的腿已不單單是支撐身體、行路走步的腿了,而是具備多種功能,象手一樣靈巧了。“四只手”打兩只手,那還不是綽綽有余嗎?
一見屁股掉,便是戳腳到。
掉,回轉(zhuǎn)之意。屁股掉,就是指轉(zhuǎn)臀的動作。
戳腳,人稱北腿之最,它的腿法包括上中下三盤,是其他拳種中的腿法所不及的。戳腳極重視向后踢的腿法,這是它獨具的腿法。如九翻鴛鴦腿(后踢腿)、花籃腿(后撩腿)、黃龍擺尾腿(后擺腿)、穿槍腿(后蹬腿)、蹶子腿(高盤后踹)等。特別是戳腳的連環(huán)腿法,令人防不勝防,尤以其中的前踢接后踢最為厲害。前踢接后踢,總有個碾腳、擰腰、掉臀的動作過渡,然后后腿才起。所以,行家總結(jié)出這條武諺,以助人識別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