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是胎和釉均為白色的瓷器,始于北朝,隋、唐、五代白瓷工藝突飛猛進。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而德化白瓷也獨樹一幟,胎體細密,透光性好,白里透紅,有“中國白”的美譽。
德化窯白瓷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著名工匠制作的觀音、達摩等瓷型。元代德化白瓷卻少有實物及介紹。德化窯從宋代就有專門制作盒子的作坊,生產(chǎn)近似白釉的器物。盒蓋上常以陽紋印花裝飾,有動物、花卉近百種,如魚、鳥、荷花、蘆葦、葵花、寶相花、團花、葉紋等。如圖1所示的元德化白瓷盒子,其形制承襲宋代,子母口,盒蓋上陽紋模印菊花,兩道弦紋外輔以陽紋連弧紋至蓋口沿;盒身腹部也飾相同連弦紋。胎質(zhì)潔白,釉色也潔白滋潤,幾乎與胎體融為一體,透光見影,晶瑩剔透,宛如白玉。盒內(nèi)無釉。如圖2所示的元德化白瓷罐,其胎體和釉色與盒子相同,唇口豎頸,鼓腹、圈足,唇口外沿一周飾陽文三道半菱形,為變體海水紋,罐肩部陽文纏枝花環(huán)繞一周,疏密相間,生動活潑。罐外遍施白釉至底足,底部無釉。罐內(nèi)口施釉,唇口有一道露胎無釉。該罐雖胎薄剔透,但造型墩厚古拙,洋溢出元人豪放瀟灑的氣息。
自元代起,德化瓷器銷往海外。上述兩件元德化白瓷器,出自越南沉船,現(xiàn)身海外拍賣公司,由熱心古陶瓷的培芝先生拍得,回歸大陸,亦使更多的藏友和讀者能通過照片,一睹元德化白瓷的神韻。
(責編:耕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