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期要談的話題,看似與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工作關系不大,
但是細想起來,如果子女教育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工作又怎能高效呢?
有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我們有了孩子能說明什么?有些人說:說明我做父母了。有些人說:說明我有一個完整的家了,有些人說不知道……那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到底能說明什么呢?其實我們孕育一個生命,不只是給他生命那么簡單。難道我們給了他生命,就說明我們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合格的母親了嗎?我們把小孩兒生出來是不需要太多學習的,但是對于培養(yǎng)孩子、教育孩子,卻的的確確是需要學的!
尊重孩子的“不乖”
其實孩子生出來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他今天呈現(xiàn)出來的所有問題都和父母有很大的關系。比如:有的家長說,我的小孩特別窩囊、膽小、性格懦弱,天生的!其實你知道嗎?這和孩子小時候父母對待他的方式有密切關系。
當我們用奶瓶給幾個月大的幼兒喂奶時,他喝飽了,頭一歪,用舌頭把奶嘴往外一頂,不喝了!但奶瓶里只剩下兩三口了,剩這點兒還得熱。這時候你會怎么辦?尊重孩子的感受,把奶瓶放到旁邊?還是無論孩子是否吃飽,硬要讓他喝下去?有的家長就會這樣做:不就剩下這兩三口了嗎?這孩子怎么這么擰,一定要讓他喝下去!“咚”,又捅進孩子嘴里去了,捅進去他還是不喝,又給頂出來了。那怎么辦?總之得給他整進去!“咚”,又捅進去了。這時小孩子雖然還不能思考,也不能表達,但經(jīng)過五六次掙扎以后,他用全身的細胞記住了此刻的感受:反抗是沒有用的!于是他不得不把這幾口奶喝下去。喂奶變?yōu)楣嗄?。第一次灌奶可能僵持五六次,第二次可能只僵持三四次,然后減到兩次,最終“訓練”到只要奶嘴一放到孩子嘴里,他不喝完不會松口。于是父母就說:“看這孩子真乖,真懂事,一點兒也不浪費?!笨墒羌议L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孩子用全身的細胞記?。核母惺苁遣皇芡饨缱鹬氐?,外界的力量是反抗不得的!如果要是不聽話,絕對沒有好下場!這樣,孩子長大以后就很可能呈現(xiàn)逆來順受的性格。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窩囊,這都是你培養(yǎng)出來的。如果我們尊重孩子的感受,他不想喝就不喝了,不強迫、不威逼,孩子就能感覺到自己的感受得到周圍環(huán)境的重視,自己的感覺獲得了尊重,長大以后就容易成為有主見的人。
比如:很多西方國家的父母,他們從不追著孩子喂飯,到吃飯的時候,孩子只要說吃飽了就是吃飽了,父母就會讓他們?nèi)ジ勺约旱氖?。他們的理論是:孩子被餓過一次就知道了,他下次吃飯一定會吃飽,因為他嘗過了挨餓的滋味。因此,西方的孩子不管是否能像我們所定義的“有出息”,但他們都普遍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分清職業(yè)角色與家庭角色
曾經(jīng)有一個總經(jīng)理對我說:“程教授,我想不明白,我的領導能力很強,我的管理能力很高,三千人的企業(yè)管得非常好,為什么我們一家三口人的事總也擺不平?”他實在是想不明白,這個問題我最初也想不明白。原來我也以為男子漢大丈夫,事業(yè)成功、學業(yè)成功,家庭就一定幸福。事實證明不是這么回事!
有很多人職業(yè)生涯成功,但家庭的事卻總也擺不平。為什么擺不平呢?我研究的結(jié)果是:職業(yè)經(jīng)理人、企業(yè)家、政治家等等是不同的職業(yè)角色,而家長是很深奧的社會角色、家庭角色。不同的職業(yè)角色、不同的社會角色,所需要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價值體系是不同的,或根本不是一回事。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知識體系是企業(yè)管理、市場競爭,能力體系是經(jīng)營管理,價值體系是企業(yè)效益;企業(yè)家的知識體系是行業(yè)發(fā)展、人文環(huán)境,能力體系是決策組織,價值體系是冒險精神;政治家的知識體系是政治法律、軍事經(jīng)濟,能力體系是謀略領導,價值體系是社會發(fā)展;好家長的知識體系是男女長幼、生理心理,能力體系是愛與被愛,價值體系是感覺良好。
比如說:企業(yè)里的投入產(chǎn)出、產(chǎn)權關系、成本利潤、利益分配必須說得清清楚楚,企業(yè)一定是結(jié)果好才算好。家里的事呢?家里的事是感覺好就算好,投入有多大、產(chǎn)出有多少、產(chǎn)權關系、是是非非,最好是分得不那么清楚。什么時候你們家分得一清二楚, 那就是準備辦離婚手續(xù)了。企業(yè)里到底誰對誰錯、誰的責任,必須得說清楚,家里的事最好不要分得那么清楚。明明是妻子砸了碗,老公趕緊說:都怪我放的不是地方,沒傷著手吧?家里的事只要感覺好就是好。你在企業(yè)里是企業(yè)家,是董事長,是CEO,但回到家你就是個兒子,就是個女兒,就是個丈夫,就是個妻子,就是爹就是媽,完全不是企業(yè)里的角色。在家里,你兒子寫完作業(yè)要你簽字,你不能簽總經(jīng)理的頭銜。
我們做很多事情都要持上崗證,司機要有駕駛證,廚師要烹飪證,電工要有個電工證,我們當家長這件事卻沒有考過證。我們當家長是指我們有了孩子,可有了孩子就代表我們自動具備了做一個好家長的知識、能力、觀念嗎?很明顯,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愛不應只是“名義”
我們曾經(jīng)在培訓過程中做過多次調(diào)查,80%以上的學員打過孩子,而打孩子又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孩子調(diào)皮、不聽話、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任性(比如:找各種理由不上幼兒園),為了樹立家長的權威、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就得打。曾經(jīng)有一位學員打孩子的理由竟然是:孩子的行為總超乎自己的想象!更多的家長說:打孩子是因為愛他!
那打孩子有沒有更深層的理由?根本理由是什么?
很多人同意打孩子是因為“愛”。這個理由成立嗎?我認為:家長打孩子和美國打伊拉克是一樣的。美國為什么打伊拉克呢?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布什“愛”薩達姆,愛得死去活來!當然這是個笑話,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為美國打得過伊拉克,其它的都是借口!家長打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么小學里會有老師打?qū)W生,而大學里很少有?答案是因為小學老師打得過學生。
當孩子慢慢長大,家長舉起手來打孩子的時候,孩子拿胳膊一擋,你忽然發(fā)現(xiàn)孩子和自己差不多高了,胳膊可能比自己的還粗,孩子的勁兒比自己還大。我們會和孩子說:“孩子啊,你現(xiàn)在懂事了,以后再也不打你了!”其實真正原因呢?是自己打不過孩子了。
家長打孩子是家長智慧不足的表現(xiàn),并給自己的智慧不足披上了“愛”這個貌似合理的外衣。實際上是沒有把孩子,即使是一個剛出生的孩子,當成一個有平等人格的主體來看待,這是家長打孩子的根本原因。
家長的核心能力是愛與被愛,去愛別人和接受別人的愛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在所有孩子出生的時候都具備。但是這種能力,由于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就如同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樣,這種能力被遺忘了,退化了。愛與被愛是一種能力,我們平時對孩子更多的是一種要求,是一種控制,是一種交換,只不過被我們裹上了一層愛的外衣。
有這么一句話:在通往地獄的道路上鋪滿了刻著愛的磚石! 我們經(jīng)常把我們愛的人送到地獄之中。到底什么是愛呢?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那就是為他的成長,為他的快樂去做事情,而不是一種交換,更不是一種控制。無論孩子是否弄臟了衣服,愛他!無論孩子是否考了好成績,愛他!無論孩子是否收拾好玩具,愛他!
把孩子別再當作打罵訓斥的對象,而是當作學習、欣賞、感激、平等交流的對象。我的親身體會是:不打不罵,尊重鼓勵,才能培養(yǎng)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好孩子!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您一家的幸福,請給孩子們無條件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