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里山是山東泰安東平湖西岸的一座小山,矗立在東平與梁山的交界處,歷史上曾歸屬梁山管轄,民間還稱其為“棘梁山”、“小梁山”。傳說梁山好漢晁蓋等人在劫取了生辰綱后,最初上的就是這座山。不過,從軍事學(xué)的角度分析,司里山作為一座孤山,海拔不過百米,山頂面積狹小,且緊靠交通要道,倘若晁蓋弟兄真的選擇其為山寨盤踞的話,在官軍的圍剿之下,恐怕連一天也堅(jiān)持不住。真正盤踞在司里山上的主人不是農(nóng)民軍,而是佛陀及其弟子們。
司里山被“佛陀”選中作為駐足道場的原因與其地形有關(guān)。這里不僅交通便利,而且山形奇特,孤山之上矗立起兩塊高十幾米的巨石,巨石一大一小,東西并列,中間一條縫隙,貫通山頂前后。信仰佛陀的人們因此將1000多尊佛陀及其弟子們的形象雕刻在這兩塊巨石的向陽位置。
北齊大佛與弟子
北齊大佛是司里山的主佛,被安排在山頂最大一塊巨石的南面,佛和巨石同高,約近10米,是目前所見山東地區(qū)北齊時代最高的大佛。佛為坐佛,呈禪定的樣式,這是北朝早期佛像的主要形式。大佛雙眼微閉,盤腿靜坐,兩位弟子則身著長袍大袖,雙手合十,虔敬地分列在佛的兩旁。這種一佛二弟子的組合模式開始于北魏晚期,是佛教造像藝術(shù)傳入中土后一種新的形式。
按照佛教藝術(shù)傳播的規(guī)律,最早傳到中土的造像是小型、單體的佛陀,接著是較大型的石雕或木雕佛像,這時的佛像一般是禪定的樣式,即盤腿靜坐,目的是為給坐禪的僧侶和民眾一個榜樣,讓人們學(xué)習(xí)坐禪,并通過坐禪修煉達(dá)到脫離塵世的目的。為了顯示佛陀與凡人的不同,這個時期還在佛的身邊安排了一些“供養(yǎng)人”,讓他們雙手合十,或跪伏或侍立在佛的腳下,做出禮拜的樣子,以突出佛的崇高和偉大。另外,為了給信佛的人們一個安慰,僅次于佛的菩薩形象也被引入佛陀世界,成為人們信仰佛教的奮斗目標(biāo)。同時,佛陀還讓菩薩穿金戴銀,衣著華麗,使塵世的人們通過菩薩所得到的好處而信仰佛教。在早期造像碑和石窟造像中,“一佛二菩薩”外加供養(yǎng)人的樣式被廣泛采用,這是大乘佛教最初所運(yùn)用的手法。
到公元500年左右,隨著眾多佛教思想的傳入,以弟子、羅漢等為奮斗目標(biāo)的小乘佛教思想也開始出現(xiàn)在佛教藝術(shù)之中,不過這時的弟子形象遠(yuǎn)不如菩薩鮮明。在一些石窟的組合中,弟子僅僅是淺淺的線刻,個頭也不怎么高大,似乎有些羞羞答答,無法和華麗富貴的菩薩們相比。司里山一佛二弟子的組合,既可能是小乘佛教思想在當(dāng)?shù)氐纳钊胗绊?,也是佛教真?shí)世界的具體表現(xiàn)。這說明,到北朝晚期,在司里山一帶,已經(jīng)有人拋棄了一些虛幻的成分,對佛教世界有了比較理智、正確的認(rèn)識。
大佛所以被確認(rèn)為北齊時代,是因?yàn)樵诖蠓鹩覀?cè)弟子的右下角有一尊北齊皇建二年(公元560年)題銘的彌勒下生像,該像雕刻在弟子旁邊,由此推斷大佛和弟子的雕造不會晚于皇建二年。
三教合一的造像組合
從北齊開始,經(jīng)過500多年的風(fēng)雨,在司里山大佛組合的東側(cè),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組合形象。不過,這個組合不是佛和弟子或什么菩薩組合,而是超出了佛教范疇的組合,把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組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根據(jù)組合旁邊的題記可知,這種組合出現(xiàn)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是北宋第三代皇帝宋仁宗統(tǒng)治的晚年時期。
三教合一組合被安排在大佛組合的左下側(cè),釋迦牟尼居中,孔子位右,老子在左,三位圣者因其所主持的學(xué)說及其身份的不同而形象各異??鬃邮且簧砉俜?,兩腿之間垂著一條敝膝,兩手當(dāng)胸捧著一個笏板,正襟危坐,如同古帝王的樣子,其右上方題記“文宣王”。老子則身著交領(lǐng)袍服,一身布衣,盤腿坐在一個方形束腰臺座上,雙手捧著一個香爐樣的東西,似乎是在修煉“內(nèi)丹”。釋迦牟尼則袒露前胸,兩手作無畏和與愿印相,結(jié)跏趺坐在蓮花座上。孔子正裝持笏,老子“野服” 捧爐,釋迦牟尼袈裟施手相,三位大圣的典型特征歷歷在目,加上孔子和老子身旁的題銘,一組“三教合一”的圖像準(zhǔn)確無誤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然而,雕造者惟恐這樣處理不到位,又為三圣各配備了兩個協(xié)侍弟子,并在三組協(xié)侍身上作了細(xì)部的區(qū)別:孔子身邊的兩位弟子身著圓領(lǐng)官服,雙手也捧著笏板;老子的徒弟們則捧著丹盒類的東西;釋迦牟尼的弟子們雙手合十,呈禮拜的姿態(tài)。主教不同,身邊隨從也各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