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婺源回來已多日,天氣并沒有像預報中所言的多變,陽光雖不及大理燦爛如金,還是會暖暖地從哪個云端擠出來,柔柔地依在你的懷里。在這種慵散、淡然、溫潤的冬日午后,仿佛又窺見五百公里外青山碧水、白墻黛瓦的清宋民居,那迤邐秀美的田原風景是否被山雨春風浸潤得更加豐韻。
大年初三,從武漢出發(fā),過湖北黃石、黃梅、小池,穿江西九江、景德鎮(zhèn),我們驅(qū)車一路狂奔,5個多時辰后,黃昏悠悠地斜在屋檐上,我們順利抵達婺源縣。早兩年一位南方記者朋友極力向我推薦“婺源”這個唯美而陌生的地名時,還囑咐婺源村落住宿較為古樸,條件一般。而現(xiàn)在,眼前霓虹街燈,沿街串連的酒店讓我迷惑了許久,世俗物質(zhì)竟會渲染得如此神速嗎?
翌日清晨,當我們與窗外青山綠水、碧野蒼樹一同飛馳,左拐右進駛?cè)胍惶幪镩g小道時,眼前倏地豁然開朗,幾抹黑瓦挑起天的一角,將一襲白墻立于山水之間,只留一方湛藍幽幽……此時才知,千里追尋,只為此刻的相識——這就是婺源的“李坑”。在婺源,但凡有“坑”字的村莊,一定傍依著河流,或活水穿村。水是村莊的命脈,水賦予村落于靈氣,水寄予村民千年的依戀。李坑就是以“小橋流水人家”而著稱村落之一。
李坑乍看貌似周莊,卻有著有別于周莊的神韻?;张山ㄖ陌讐焱摺⒏邏π〈芭c流水的潺動形成一種悠然的韻率,讓人尋不著觸不透,只是淺淺地跟著溪水一并穿越村莊,在硬朗的青石板路上浸潤于陽光。路邊,李坑村民悠閑地坐在當?shù)靥赜械摹盎鹋韪叩省鄙蠎袘械貢裉枴?/p>
李坑水不深,清清淺淺地可以看到水底綠綠柔柔的水草,正中了徐詩人“軟泥上的青荇,柔柔地在水底招搖”,而在這兒我只愿做一根水草。李坑的溪水約摸三四米寬,村民撐一只小船可從這頭劃到那頭。溪上的橋都不高,據(jù)村民介紹,原來的木橋已在洪水中垮掉,現(xiàn)在所見是后修的石板橋。小橋連起溪流的左右兩岸,溪畔的村民依水而生,依水而息。沿路可見村民在水邊洗菜洗衣的身影。偶有幾尾荷包紅鯉魚躍然于眼簾,那幾抹燦似晚霞的橘紅,驚起一片欣喜。
李坑古老的民居可隨意供游人參觀。而屋子的主人似乎也習慣了這種生活的方式,索性賣起古玩,一些雕欄、一些銅器、一些蘊著歲月痕跡的器皿一一擺在臺上,供游人擇選。我們非內(nèi)行,自然辨不出個真真假假,倒是以欣賞再欣賞的目的,留連于一間又一間老屋。那些浸蘊著千年質(zhì)樸的雕花門欄、雕花窗棱一一闖進視野,呼吸都驚嘆得凝固在空氣中,只能喃喃自語,不停地嘖嘖稱贊古人超凡的智慧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整個村莊也隨時間一起沉寂了,陽光將村落印得發(fā)白。登上村旁的小山頭,最高處俯瞰整個村子,仿若一圓潤女子靜默于靈秀山野間,偶有炊煙裊裊,宛如清悠思緒旖旎而行。放眼望去,一片青黑玉白的老屋,干干凈凈、清清爽爽,都市的繁雜喧囂在此刻騰然而去,僅留一方清靜在心。
時光沉淀在百年的飛檐黛瓦高墻雕欄里,我們可以匆匆地收入記憶;而其深蘊的百年文化卻不是短短半天時間可以品味的。單是婺源行的第一站李坑,就讓我感悟到此時此景此情,已是不虛此行了。
何時“廊橋”一詞已被賦予唯美神秘的意境。久久縈繞的情愫,如那廊橋,在水一方,遙不可及?!袄葮颉敝皇且粋€夢,是對古往今來愛情的娓娓訴說,是對天荒地老美麗傳說的深刻見證。而眼前,清澈的河水蜿蜒而過,透過冬日素色的蘆葦,一座黑瓦鋪頂、杉木筑身、褐紅色的橋靜靜地橫臥于碧波,默默用她略顯歲月風雨的眼神凝望四周的山野。這,正是被喻為中國最美的廊橋——彩虹橋。帶著對夢的憧憬,我們靜靜地向她走去。
穿過田間小徑,我們繞開直通橋面的石階,來到橋下的石灘。河水清亮,順著石灘緩緩而下,溫婉地匯入灘旁的小塘。整條小河瘦瘦淺淺,親切地將你簇擁在懷里,卻絲毫沒有傷害的危險。河水一點點在石灘上滲開,有水的地方長滿了綠色的青苔,無水的地方則是一片白色的干地。我們踮起腳尖,小心地來回。只希望與這河流一起揣摩彩虹橋百年的夙愿。河邊一片蘆葦生得極其茂盛,淺淺的土黃在橋的周圍蕩漾開來,和著青綠的河水、褚紅的橋身、青黑的橋墩、黑灰的橋頂……一幅色彩分明,層次淺近的水墨畫呈現(xiàn)眼前。
不知不覺,繞著彩虹橋轉(zhuǎn)了一圈。走過一側(cè)簡陋的木板橋,踏上冬日漸醒的土地,一種沉實的情緒終于安分地落下。如同這片凍土,沒有長時間的沉寂,哪來春日的勃發(fā)。帶著追尋后的理由,我們還是站在了彩虹橋上。依欄斜靠,可以真實感到橋體靜靜地呼吸,她輕輕地撫慰我們千里尋訪的焦慮。一種凡塵的躁動漸漸擱淺,落于橋下溫和寧靜的河面。終于,我看到自己真實的倒影,與自然合一。
用何種言語來表達都無法透徹描繪渾然天成的靈性。千萬座橋,千萬種美。而今日,我來過這里,借彩虹遙寄一份思念,將那淡淡的郵戳刻于我心。
注:彩虹橋?qū)冁脑从伪本€景區(qū)之一。據(jù)資料記載,“彩虹橋始建于南寧,橫跨清華河上,襲唐詩“兩水來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得名。橋為全杉木結(jié)構(gòu),長140米,寬6.5米,四墩五孔,墩上建亭,全部青瓦結(jié)頂,共有木柱百根。